●●●
你要知道
“
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是你生命中的转折,因此,做出这个选择你要慎重、衡量。
读研是很多想要继续深造的学子都要走过的一段旅程,慎重挑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淮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届硕士毕业生6人中有5人考取名校博士,究竟学霸是怎样炼成的呢?他们在面对采访时都提到了同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中,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的夏冬说:“我很幸运能来到淮北师范大学,很幸运能够遇见这些老师。我们专业的老师很负责也很辛苦,每天都会和我们一起呆在实验室里,给予我们指导和询问我们最近的工作进展。”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也就不难得知为何他们如此优秀了。
零妹妹还要告诉大家,淮北师范大学的化学学科是安徽省博士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学校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年)。同时,还拥有“先进功能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四达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绿色材料化学”和“含能材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化学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多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近五年毕业硕士生中有30%以上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所的博士生,如届毕业生27人,考取博士13人,录取率48.1%,有机化学专业毕业生共有6人,除1人没有参加考博外,其他5人分别被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录取。
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人均超过2篇,每年研究生发表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近10篇,11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获第八届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应用化学专业研究生参与的应用开发研究,获国家级新产品2个,获发明专利3项,每年有2-3人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据不完全统计,硕士毕业生中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和国内外高校担任教授职务者近10多人,本学科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化学学科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多次承办国内学术会议,学科教师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口头报告,研究生人均参加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以上。目前,各二级学科发展势头良好,研究水平及论文质量逐年提高,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年以来,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填补了安徽省属高校获得该奖项的空白。年化学学科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大陆高校第69位,ESI高引论文排行位居第位。
现有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6人,拥有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5人,安徽省教坛新秀5人。化学学科设有安徽省“皖江学者”讲席教授岗位1个,安徽省博士后流动站1个,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其中,优秀导师代表有——
王磊,男,年生,安徽寿县人,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现任淮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淮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年经安徽省教委批准破格晋升为教授。-年美国WesternKentuckyUniversity访问学者,-年美国UniversityofTennesseeatKnoxville博士后,-年美国MississippiStateUniversity访问教授。历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淮北师范大学校长等职。
一直从事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作为主持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和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等20余项;从年起连续9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国际有影响的SCI论文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0论文近50余篇,发表论文被SCI论文他引余次)。在美国和英国参与出版著作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科学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一等奖(-R1),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R1),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二等奖(-R1),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
入选中央组织部国家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国家人事部等7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是首批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安徽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安徽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享受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士夫男,年12月生,汉族,安徽省淮北市人,二级教授,博士(后)。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安徽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现任淮北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任安徽科技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年7月参加工作,年6月获郑州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3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年2月至6年1月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9月晋升为讲师,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0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本科生及研究生的《物理化学》、《化工基础》、《光催化基本原理》、《催化作用基础》等教学任务。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课程的负责人。近年来,先后荣获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2项。
一直从事光催化及其在生态环境、能源转化、光物质合成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及其它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12项。研究论文余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如ACSCatal.,J.Mater.Chem.,GreenChem.,Appl.Catal.B:Environ.,Appl.Phys.Lett.,Chem.Engin.Journal,J.Hazard.Mater.,Chemosphere等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余篇(其中SCI一区26篇),先后被CHEMICALREVIEWS,NANOLETTERS,JOURNALOF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C-PHOTO-CHEMISTRYREVIEW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同行正面评价和引用余次。科研成果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荣获安徽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荣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及其它各种科研奖励10余项。
陈士夫是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国际20余种学术期刊及中国科学等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希望与爱化学的你
在淮北师范大学
不期而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