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
你是否曾经幻想过骑行,
却都止步于空调房?
你是否渴望和着夏风一路向南?
而他,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踏上骑行之路,
从东北到东南,
再从南京到香港,
他是机械学院机制专业研究生;
他是东南大学自行车协会会员;
他是张胜标,
听听他的骑行故事,你还愿意在家里宅吗?
1
您已经骑了几年了呢?您总共骑行了多远呢?
1年,多公里
2
是什么让您从接触骑行到爱上骑行?
也许是出于对行走江湖的向往吧。我就是大四毕业一时冲动就整了一辆自行车,当时还是很犹豫的,但一死党告诉我,这只是中等强度的运动,我就信了。旅途中会留有一些难忘的回忆,我很享受这些回忆带给我的温暖与快乐,渐渐地便爱上了骑行。
3
旅途中有没有什么难忘的回忆能给我们分享一下的呢?
旅途中会留有一些难忘的回忆,但都是点点滴滴,平平常常的,没什么说头,也不会惦记。不过骑行路上确实会遇到好多心地善良的人,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还没出沈阳市区,前胎就扎破了,我没带备胎,带着的补胎工具也没用过,后来遇到一沈阳老哥,他帮我补的胎,我的补胎技术就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4
您能谈谈从沈阳东北大学骑行到东南大学这样长距离骑行最大的感受吗?
骑行中,能体会到很多的善和单纯,这可能是其他出行方式难以遇到的。还没出沈阳市就扎胎了,环卫阿姨很热心的帮忙指路修车的地方。最后偶遇一出来遛弯的沈阳老哥,帮我补了车胎,到现在都没再补过。这位老哥不得了,去过尼泊尔,爬过珠穆朗玛峰,好多地方都去过,据说老嫂还是常州人。
天下骑友是一家,在葫芦岛兴城到山海关一段,偶遇一宽城车队,他们十分热情,像我这样脸皮薄的人,都能蹭吃蹭喝[捂脸]。
一路上遇到的老板,或有小城人家和蔼可亲的笑容,帮忙甩干衣服,有时还要约吃饭;或有农家大妈劝我直接回家,免得路途遥远,家人担心;或有饭店阿姨的鼓励,愿我坚持到底;或有天津青旅意外的早餐,很有当地特色;或有同学家人的热情款待;或有临沂北部山茶庄大爷人生观点的交流。
再或者,卡车司机的招手致意、迎面骑友的招呼、小孩子好奇的眼神,印象深刻。
5
您对沿途中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的差异有怎样的感触?
大致上,就南方和北方吧。北方的小城,晚上休息的很早,旅店、饭馆、超市的老板都很熟悉,其乐融融的那种。到了南方,比如宝应县,人就多了好几倍,夜生活也丰富,各种广场舞,小吃店啥的,喧嚣到很晚。
对于大城市,比较现代化、正规化,比不上小城的随意和亲切感,到处车水马龙的,大城市的压力,可能会使人比较忙碌,有的到了退休的年龄,还在工作赚钱,但他们也会找乐子,在天津遇到一个阿姨,歌唱的就特别棒。
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不长,白天大都骑车了[捂脸]。
6
一路上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在唐山,是在唐山滦县,遇到一个大地震的幸存者,据说她家邻居的房子都塌了,就她家的没事,因为之前修正过。这个阿姨说之前有个人从沈阳骑到拉萨的好像,就是她叫我坚持到底的,很有爱的一个人,在她家吃面每次量都给好多,有的时候还多给了瓶饮料。过程中也确实会遇到一些年长的人,对我个人骑车比较好奇,问我家人不担心吗?进天津时遇到一个散步的大叔,说他的儿子自己骑车去了香港,叫我注意安全,还要请我去他家坐坐。我去香港的念头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仿佛生活的暗示。
骑行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的意义,大部分的时间就是蹬车,偶尔有点风景和能聊的过去的人就很好了。不能过分奢求的。当然,也少不了暴雨,暴晒,和爆胎,有时很无奈,但这就是骑行本身。
7
您的家人如何看待您的骑行呢?
最初骑行的时候,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怕他们担心。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二姐一个人,答应保密的,后来捅了篓子,告诉了我大姐,然后我爸就知道了。当时在秦皇岛,被痛批了一顿,一开始直接叫我丢掉车子回家,后来每天晚上8点回个电话就行,其实也没啥。
8
您觉得哪一段路线最让您印象深刻呢?
我主要的骑行路线就是去年暑假从沈阳骑到家吧,徐州。线路:沈阳―辽中县―凌海市―兴城(宁远)―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衡水―济南―新泰市―临沂―邳州。之前聊的基本上都是这条线路的。后来又从邳州骑车到了东南大学。路途中的点点滴滴,就跟前面提过的那样,虽然平凡温暖,却让我觉得温暖和快乐,是值得珍藏一生的宝贵财富。
9
那在您的眼中,东南大学和东北大学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沈阳,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东北大学养育了我四年,每每想起都很亲切。从同学到老师,从舍管到食堂阿姨,处处是风景。东北大学给予我极大的自由和帮助。
到了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就跟来到草原似的,建筑群就像一个个部落一样,骑车最方便。不过学校里科研氛围还挺浓厚的,至少说研究生还这没几个像我这样有时间跑出来的,主要还得感谢老师高抬贵手,放我出来。
10
在您来东大的一年里,东大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东南大学的文娱活动还是蛮多的,不过一年来最大的感触还是在实验室。真的看到了师兄们兢兢业业地在搞科研,博士们博学多才,而且包括老师,讨论问题毫无距离感,知识最大。
11
很多同学可能也想走走祖国的大江南北,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忠告吗?
自己真想去做的事,应该主动争取一下。考虑到实际情况,或许不能即刻出发,也能给未来留下可能。在唐山附近就遇到一厨师,她就计划着等到儿女独立、自己退休后,也来一场骑行。
12
对于您来说,东大自行车协会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可以讲一讲您和它的故事吗?
东南大学自行车协会,里面聚集着一帮骑行爱好者,其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在一骑是我们的口号。团队骑行,大家亲如一家,其乐融融,绝不会丢掉任何一位队员。会徽、会服很漂亮,艺术学院设计。协会和一些捷安特车店有长期合作,能方便同学活动。会长很能干,很有责任心,很有情怀。
13
是什么让您想骑行去香港呢?
之前经过天津时,遇到一个散步的大叔,他说他儿子骑车去了香港,自此有了这种想法,刚好又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和东南大学自行车协会暑期远征活动(宁深线)。大概就是这种机缘巧合吧!
14
能给我们分享一下香港之行的细节吗?
在香港其实没呆多久,上午入的港,当天夜里就出来了。深圳和香港不太适合自行车自由骑行,比如在深圳的某些机动车道骑车会被罚款,而香港就只能在机动车道。当然也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沿着河流、湖泊,但不连贯。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寸土寸金,窜天的高楼下面,是四车道的马路。
香港的交通令人印象深刻!秩序、高效大大拓展了这座城市的体量。不论是人、还是车子,似乎都被程序化,就像分拣机的运作,永远不会出错。人行道上人流攒动,均匀一致,即使在交通路口也鲜有推挤,过马路几乎是一声哨响,匆匆忙忙。机动车道车速很快,绿灯加速、红灯减速也很急。大概是这个社会形成的默契吧。后来自行车只能推着走了。
那边人说话主要用带着英腔的粤语。跟一个中学生问句,发现他不太能听懂普通话,但一般的店主都会点,有的说的还很好。中间还遇到一个50多岁的港警,人很好,很热心,就是有一个细节,他问我们是从大陆过来的吧。说大陆前,他中间停顿了一下,可能是在想合适的词。虽然就隔着深圳河,大陆和香港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听了他的故事,
有没有对骑行心动不已呢?
别在家宅着了,
去外面邂逅更多的故事吧!
感谢张胜标同学分享他的故事
本文转自公微青年东大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