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前段时间偶然刷到了《管子·小匡》中的一句话:“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这好好又提到了秀才这个话题。看起来又穷又酸,却得到了生活中许多人的佩服。民间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给人的感觉十分奇怪。
这也不禁让许多人好奇,古代的秀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身份?在电视剧里经常满大街都是秀才,一副不值钱的样子,为什么还能把啥事都讲得头头是道?这才如今又相当于什么学历?有没有高过研究生?今天品史君从对“秀才”做一个深层次分析。
科学制度
当然想要了解秀才一职,我们还是要从古代的选人方式来说起。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禅让制的方式,人才选拔全部靠民主投票来决定;到了夏商周时期,“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主要以世袭制为主。在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平民就算了,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为官的机会。
隋朝建立之后,朝廷颁布了科举制。详细说的话还是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每个人都可以报名参加。选拔人才的制度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寒门子弟的人有了踏入仕途的机会。中间经历过无数次改革,但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当时社会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只要你有能力,你也有开始仕途的机会。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延续了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也实现彻底分离。
秀才
在这种制度实施后,社会上刮起了一股“主流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有人都开始变得喜欢学习。但对于秀才这个称呼,绝对不是谁都可以拿得到的。在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当时整个朝廷录取的秀才人数也不过十个人,这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情?
在唐朝时期,秀才成为了科第最高的等级。天下几十年的时间里,有可能才出上那么一两个秀才,这应该是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学历了。不过话说回来,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考不上,那你这个东西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关于“秀才科”废除迫在眉睫。
在废除之后,朝廷规定,只要读书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秀才。但读书的人太多,秀才的地位也得到了下降。到了宋朝时期,秀才地位得到了恢复,可以有许多实质性的好处。比如见到官府的人员可以不用下跪等等,这都是可以的。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彻底的完善。特别是清朝时期,科举考试还被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可只有当了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这些考试,秀才没有俸禄,但是有功名在身,考起来难,但当了秀才更难,每年录取的概率为一万五千分之一。
品史君在这里特意看了一下每年各个学历录取概率,秀才的和博士差不多。说白了,你如今考个研究生,连过去的秀才都不如。同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们还没有俸禄,由此可见在古代做官是多难的一件事情。
品史君说
其实在品史君看来,我个人是不太认同科举制度的,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虽然说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给了寒门子弟的学子们一个机会,人们想做官,好歹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但话说回来,它也很大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最终的影响我们也看得见。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