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说黑龙江大学应超越自我黑大改

黑龙江大学应超越自我——黑大改革之我见

赵竹帛

(年4月15日)

改革已成为当今社会、时代的主旋律。面对着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黑大应该怎样办?这是每个师生所面临的课题。我做为一名学生难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地把握我校改革,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不得不思考。我认为:黑大的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很大的不足,只是在微观上,在一些细小的方面有所改进,还处在小打小闹的局面和状态,还没有从体制上、从宏观上进行改革。

目前黑大所发挥的作用与它的地位是不相称的。相比之下,黑大教育经费少,教育科研设施较落后,教师素质低,生源质量差,从总体上很难和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并驾齐驱。

只有改革,黑大才能令人刮目相看。黑大必须超越自我,从固有的模式解脱出来,改变现行的教育体制,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来,从固有的闭塞的办学方式走出来。

一.应实行“双轨制”教学方案。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低,与社会实际需要有较大的距离。进入工作岗位后,一般都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我想可实行“双轨制”教学方案。只有走出校门,投身到改革实践的洪流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了解社会,转变其思想,提高其工作能力。这光靠几周走马观花式的社会调查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可安排学生用两年半的时间学完本专业的全部必修课,从第六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志愿分两个方向教学:一部分学生留校进行专业主干课程的配套选修课学习,主要从理论上提高以准备考研究生或从事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到基层单位参加一个学期的代职实习(即到基层单位参加实际工作),回校后有针对性地选修一些应用性课程。这样一来,学生亲自参加了社会实践,接触了实际,就可以加深对社会及自身的认识,找出自己的差距,促进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找到自身知识能力上的欠缺和不足,回校后有针对性地迅速予以弥补。

学生实习,教师也随行,可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一体化,可以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科教人员在经济主战场上的作用,也减轻在校教师的教学压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留在校内的学生实行重点辅导,以体现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学方针。最主要的是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小了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

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是看其占有知识的多少,因为知识的累加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能力。实行“双轨制”教学,学生就会自觉地从“知识保留型”向“知识输出型”转变。通过做实际工作,也加深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认识,亦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

二.适当打破各种界限,实行学分制。目前,我们的教育方式是还深受我国古代教育方式的影响,还是“牧放式”的,学生像羊一样被牧羊人(教师)赶来赶去吃草,而不是像现代化大牧场那样,把羊圈围在某个牧场,让羊自由选择地去吃草。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是“知识保留型”的,唯书唯师,缺乏敢当大任、勇开先河的能力。

必须把学生从被灌输的客体转化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富有进取精神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支配时间,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较好的方式是实行学分制,打破各系、专业的界限,实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增加应用学科。

学分制不仅有利于学生拔尖,还能使全体学生去自主地建立合理的适合自身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知识结构。

三.改变课程设置,建立正规的信息反馈系统。我国的高校招生虽然是按国家计委和教委的计划招收的,有其宏观的计划性和合理性,但一具体落实到某个院校、某一地区就有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所以必须对现实的、未来的社会实际予以科学地研究、分析、预测,建立正规的信息反馈系统。

今后高校改革的方向是:学校把招生、培养、分配统一起来,所以建立正规的信息反馈系统就尤为重要。学校现在就必须结合各系、专业的特点、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分配去向,改变现有的一些过时的陈旧的学科设置,应采用通才教育理论,设置超前学科。

系统管理人才是热门人才,可我校经济系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很难,因为他们学的是宏观管理,而不是企管,工厂、企业根本不要。外语人才为许多部门需要,可黑大三个外语系的毕业生并不受欢迎,因为他们不懂得工科知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分到事业部门的不少。那么在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东西如全是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是否无用或用处不大呢?如在机关做文字工作,深知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人不一定就比懂得一些决策学、管理学、法律、政治学、文秘知识的人工作更好。所以要调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多少,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合理,向学生通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如基础知识兴趣爱好、社会需要等去建立自己的合理现代知识结构。

四.改变现行的评估学生、教师好坏的价值尺度。现在是学生只要认真记笔记,并在考试时重复下来,就能打高分,打高分的学生就被认为学习好,学习好的就可以得奖学金及其它好处。这就是高校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评估学生好坏的价值尺度是和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思想相合拍的,但和时代的要求则是大相径庭的。社会上所需要的人才不是书橱式的知识保留型人才,况且其中的一些人连保留型都够不上。我们应着重看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其它,所以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考试手段和方法。

学生好坏的价值尺度不应是整齐划一的一种,而应是多元化的。对教师的评估也应改变。能发表25万字论文的教师可被评聘为副教授,可副教授不一定是一个称职的好教师,不一定就比讲师、助教好。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所以教书育人的好坏应是评估教师好坏的价值尺度。

五.实行竞争,优存劣汰。要把竞争机制纳入到学校这个大系统中的教学、毕业分配、后勤管理各个子系统中。如实行教师聘任制,毕业分配双向选择,宿舍食堂实行承包责任制等等。做为一名学生我还主张,在给学生以均等机会的前提下,学生会、团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应实行竞选制。我们现在的学生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都是学校或系里指派的,这样做既不利于培养人,也不利于开展工作。赵紫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到人事方面要实行公务员制。为此,在大学就应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在这方面的心理、意识、能力上的准备,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实行竞选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波动,但从宏观上讲,从长远目标上看,这是必要的。

六.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不应放松。最近,胡启立同志多次指出,政治思想工作面对当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不应被削弱,而应该加强。在大学,政治思想工作尤其应该加强。要搞好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我认为:

首先要信任、理解我们。学校、老师要求我们理解他们,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理解和信任吗?做为跨世纪的我们,苦与乐需要了解,情感需要发泄,心灵需要沟通,如果再用以前的模式去塑造新的一代就无形中加剧了思想教育的矛盾。

恩格斯讲过:“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做为即将成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们需要理解和信任。

其次,应坚持疏导的方针。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单纯的“堵”和“禁”,应该坚持“疏导”的方法,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既要善于开导,不能堵塞言路,又要敢于正确批评,不能放任自流。疏导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同志式的基础上,采取平等的民主式的诚恳对话方式去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再次,应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切记统一。邓小平讲:“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事业所必定的兴旺发达之所在。”

我深知高校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时间,它需要社会其它部门的配合。可我们不能错过这趟班车了,因为浪费机会是最大的浪费。

楚庄王有一名言:“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愿黑龙江大学早日从沉寂中走出,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大家都来关心学校的改革

中文系86级学生赵竹帛以《黑大应超越自我》为题,上书学校党政领导,对学校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的这一举动受到学校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尚鹤翔副校长在一次会议对赵竹帛同学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并号召广大同学向他学习。

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改革不仅仅是领导人的事情,而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学校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校长、书记、专家、主任们的事,学校的改革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没有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信任、支持和直接参与,任何改革措施都难以取得成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黑大兴衰,每个师生员工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赵竹帛不过是个二年级的学生,他的想法和建议难免有局限性。我们之所以肯定这位同学的做法,并不在于他的建议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有多少能被学校采纳,而是我们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种责任感和危机感,他把学校的危机看作是自己的危机,把学校的命运同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假如我们学校的各级领导同志和广大师生员工都背负着这种责任感和危机感去工作、去学习、去思考,黑大的改革和发展将会获得无穷的原动力。本报刊载赵竹帛同学的文章,意在抛砖引玉,推波助澜,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学校的改革,人人动脑筋、想办法、出主意、提建议、搞实验,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开创黑大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注:文章刊登于年4月15日黑龙江大学校报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zs/13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