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温度
清华研究生在贵州的“致富乡村梦”
因为《美丽中国》纪录片中的一个镜头,余宗洋被黔东南的生态和人文所吸引,这里贫困的状况,让他下定决心选择来到黔东南的基层参与脱贫攻坚。
年,从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余宗洋,在毕业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黔东南作为事业的起点。年12月,为了推进排扎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余宗洋被派到排扎村当驻村干部。“沉寂的村路、坐在门前无事的老人、四处放养的鸡和狗、卫生恶劣的居住环境、耕作为生没有收入的村民……”这是余宗洋刚进排扎村时看到的景象。
走在村里狭窄陡峭的小路上,余宗洋一直在思考:要如何改变这个村的命运。
排扎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排羊乡,户籍人,在村的仅1/3,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
“村民们各过各的,平时除了下地干活遇上打个招呼之外,再无更多的交集……”余宗洋望向排扎村的另一头,那些屹立在群山之间的苗寨,保留了传统村落的面貌,在衰败的景象中留有一份古老的民族文化气息,以最原始的姿态顽强地在这片苗家大地上扎根生长。
排扎村的红色之路“都说扶贫先扶智,村民们观念上的‘教育’是很难做到的,我第一想到的是,先改变村子的色调,让这个村看起来有点生机。”现在走进排扎村,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会挂着国旗,这恐怕是黔东南甚至是贵州省内唯一整个村都挂满了国旗的地方,而挂国旗这样的做法正是余宗洋对“让这个村看起来有点生机”的首要行动。
“挂国旗这件事至今依旧是最让我感动的,很多村民在看到其他家挂了之后,纷纷过来找我要国旗,当看到整个半山腰都挂满了国旗,心里真的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灰暗的苗寨,多了一抹飘扬的红色,这是排扎村的希望之色,村民们从每家每户的国旗下走过,排扎村的红色之路,也正悄然到来。
人少,没有劳动力,村民们看不到规划中的排扎村未来、得不到实在的眼前利益、对政策的半信半疑、打破沉寂的村寨的举动……排扎村的建设工作越深入,余宗洋面临的考验就越多。
“将整个村的劳动力凝聚在一起,让大家自愿参与排扎村的建设中,需要一件‘共同的事’,并且是能让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利益的事,那才行。”余宗洋快速地组建了由中青年党员、青年骨干、村内致富带头人和妇女骨干18人组成的“排扎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和动员村民参与村寨建设。这样可以让委员会村民成员担起建设排扎村的责任,带领其他村民一起行动。
驻村一年时间,余宗洋协助排扎村成立了“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流转户亩土地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建成了规模养猪场,争取帮扶资金入股村内莲藕合作社,建成了莲藕粉加工厂,在村里形成了“莲藕种植、藕粉加工、藕渣喂猪、猪粪肥田”的有机循环产业链。余宗洋还建成了示范民宿项目“孙君院子”,组织村民参与改厨、改厕、改圈,美化村内环境,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准备。在村务工和乡村旅游带动的增收,让村民们能切实地感受到实在的利益。
排扎村具有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开发的白水洞瀑布景点离排扎村仅5分钟的车程。“白水洞瀑布是排扎村致富的宝,走乡村旅游绝对错不了。”看着山腰间错落有致的吊脚木楼,此时的余宗洋,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村貌留下,改革仍需继续。
余宗洋心里所想的“革命”,便是排扎村乡村旅游之路的第一步——“厕所革命”、“民宿革命”。
“我们在修排污管,村里现在家家户户都要搞冲水厕所搞卫生间,住的房子也要干干净净的,这样别人来村里玩,才会住在村里,我们才会有钱嘛……”修建排污管的村民们干劲十足,有说有笑,还能拿到工资补贴。另一位正在搞道路绿化的村民告诉我:“有没有钱我们都会做的,这是为了把村子搞好呀。”
年11月19日,排扎村第一户示范改厨改厕完成,截止12月5日,改厨改厕项目已经铺及15家,余宗洋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排扎村的“厕所革命”。
“如果个人进村,包括吃饭、住宿、农特产品销卖,那么整个村一天收入就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留驻村貌,在古老原始的苗家吊脚楼里进行民宿改造,让走进排扎村的人不仅能感受到“乡愁”,还能有个温馨舒适的留宿环境。
排扎村的民宿改造规划由北京绿十字设计完成,在年8月份,“孙君院子”的建设完工,成为了村子的一个民宿示范点,现在进村的外来人员都会选择孙君院子作为用餐留宿点。同时,通过运营“孙君院子”,将村里妇女培训成为民宿管家,带动村民就业和村内农产品消费。从8月份运营至今,院子每月收入超过2万元,累计吸引0人以上游客进村,激发村民发展民宿餐饮,带动排扎乡村旅游发展。
现在已有少量村民在余宗洋的带领下将自己家改造成了民宿。外部看起来是历经了百年风雨洗刷的木楼,走进里面,却是放着音乐、有着书架、壁画、吊篮、休闲桌等装饰和设施的苗家民宿,这样的风格,着实使人眼前一亮。
现在的排扎村已不是余宗洋刚进村时的面貌,进村道路扩宽了许多,厕所干净卫生,家里住宿整洁舒适,村民们也不再是散漫无事的状态,大家会积极主动地出力建设排扎村。在排扎村88户村民的心中,他们拥有了同一个信念:把村子搞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好。
清华研究生的“致富农村梦”“同是清华毕业,有的同学在北上广深一个月的收入超过自己一年的收入,可是在当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也超过有的村民一年的收入。”因为《美丽中国》纪录片中的一个镜头,余宗洋被黔东南的生态和人文所吸引,这里贫困的状况,让他下定决心选择来到黔东南的基层参与脱贫攻坚。
余宗洋走过的黔东南村寨有多个,走访的农户超过户,同0多位村民进行过交流。“空心村”是余宗洋对大多数西部村寨的印象,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老人、妇女、儿童留在村里,村民往往没有好的产业支撑,公共服务条件也不好。
在余宗洋心里,农村是一片自由安静的天地,但是,他希望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能得到好的生活,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这片天地,回归自然。
每被派到一个村担任驻村干部,余宗洋便会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了解村情。在排扎村,一年有天以上可以随时看到余宗洋的身影,村里各种事,小到找孩子、大到一起建设乡村,余宗洋都会参与其中。村民们对余宗洋的态度,从最初的陌生怀疑到现在的完全信任,这是最让余宗洋高兴的事。
“有时候我生病了,走在路上,他们看出我生病会马上去弄草药给我吃,哪家有点喜事了也会马上去通知我一起凑喜,经常叫我一起去吃饭,大家都把我当成自己人一样。”老家是江西省的余宗洋,说着一口普通话与当地说着方言的村民们聊起天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到的,衷心感谢每一位关心和支持排扎发展并付出巨大努力的人,外界的大力帮扶,激发了排扎村的老百姓们脱贫致富的欲望,也感谢每一位支持建设工作的村民们,大家的力量才能推动排扎村的发展。”这一年来,排扎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在众人眼中,乐在村民心里。
“让自己为老百姓、为当地发展做的每一件事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同一个地区的发展相融合,我想这是自己选择的价值之所在。”抛开清华研究生的标签,在余宗洋看来,广袤天地,只要不忘初心,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路上,无论繁华都市还是偏僻乡村,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来源:腾讯贵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