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文系方言音韵沙龙
第48次活动
题目语言规划中的变异研究——以“的/地”分合问题为例
报告人张耕
复旦大学中文系
硕士研究生
时间、地点年12月6日(周三)晚6:30复旦大学光华楼西辅楼室
摘要现代汉语中,偏正短语的语法标记词是结构助词“的”和“地”:“的”用于定中短语,“地”用于状中短语。然而,“的/地”在普通话口语中同音,作为书写符号的差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设计的。这种语言规划需要在实践中被大多数人接受、使用后才算真正落实。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在状中短语中使用不合规范的“的”字。汉语学界也长期存在“的/地”分合问题的讨论。
本报告通过三项社会语言学调查发现,状中短语标记词“的/地”总体上处于混用状态。“的/地”变异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因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受教育程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使用规范变式“地”字的概率也越高。此现象的根源是民国时期学者的精英主义语言规划观,但是调查发现,这种精英主义的语言规划实践对人们的交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同时,本文也进一步阐明了语言规划研究与语言变异研究的关系:调查语言变异是制定语言规划的前提,不完全切合实际的语言规划反而会引发社会的语言变异。
从年秋季学期至今,复旦大学中文系重新恢复了以前的方言音韵沙龙活动,旨在为校内外从事方言研究的师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几个学期下来,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支持,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在常规的方言音韵沙龙基础之上,我们还不定期举办方言音韵青年学者沙龙,主要邀请海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来到复旦,共同搭建一个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的平台。
由于语言学科发展迅猛,研究手段也日趋多样,我们也非常欢迎方言音韵之外的老师同学为我们带来更为多样的视角与方法。再一次诚邀本校及外校从事相关研究的师生们来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研究的成果与经验,有任何意向或问题的同学,请联系复旦王非凡同学。(ffwang15
fudan.edu.cn)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