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山大学历史学研究生我不是精英,也从

主持人:听说你是历史学专业的美国史方向,这个听起来是比较细致的学习了,我想选择这个专业、这个方向,一定有你个人的兴趣在里面,而且普遍地说,历史学并不是一个热门专业,兴趣对你选择这个专业起到很大作用,是这样吗?

吴艳平:其实我想说,从进入本科(东北师范大学)开始,我是周围为数很少的第一志愿填的历史学,我的很多同学是调剂的,那时候我是纯粹出于个人兴趣选了这个专业。至于说现在很多人是不是纯粹出于兴趣而读研,大家都知道,读研无非三个原因,一个是还不想工作,也不知道适合找什么工作,就先读研;第二个是觉得就业升迁,如果学历高一点,待遇好一点,所以也读研;第三个原因就是纯粹出于兴趣。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各种原因都有,因为一直到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也不是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只是有点做学术的念头,但也不是很确定,那就读研试试吧。

  

主持人:所以你上大学没多久就有了读研的想法?

  

吴艳平:对,从那时候我就知道自己要读研,只是还不清楚选择什么方向。后来之所以选择美国史,是因为我们学校世界史方面本来就是很强的,我个人也对国际关系感兴趣,所以就这么选下来了。

读历史有什么用?“小可修身,大可治国”

  

主持人:嗯,始终是兴趣在主导你的选择。我的理解中,历史学不是那种“见效快”的学科,比如医科、会计,它作为文科专业的一种,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人文关怀和价值思索,另外我们也知道,现在的研究生,理工科占了大半壁江山,所以,总的来说,历史学科既相对小众,又不能快速收益,这种情况对你来说会是一种尴尬吗?你是怎么面对这个问题的?

  

吴艳平:对,读这个专业,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别人会问:你学历史有什么用啊?其实每次碰到,我更多的不是尴尬,而是很无奈,首先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人文学科,而当对方问我有什么用的时候,其实是实用主义的角度,想知道这个东西有什么产值,能不能像经济学、医学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历史学是一个人文学科,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历史学的作用简而言之叫“小可修身,大可治国”。“小可修身”就是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历史的作用可以用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来概括。“大可治国”就是说从社会来看,历史学可以起到安邦定国的作用。这种例子也很多,比如唐太宗所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毛泽东将多万字的《资治通鉴》一书读了17遍、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年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向在座专家郑重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一个民族和国家是离不开历史学的,否则是没有根的。我一点也不后悔学了它,一个社会是多元的,它既需要很热门的,比如说经济、技术一类的,同时也需要有人文关怀的。只是社会现在暂时还处于一个比较注重物质和实用的阶段。所以当别人那么问我,我很无奈,我不觉得无用,我总是回答:饿不死就行了,因为跟对方解释是没多大必要的,等社会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就不会再有人问这种问题了,你现在解释是没用的。

  

主持人:我理解你的意思,这个我有同感。不过,除了别人的不解,你还得面对一个现实,就是这个专业以后可能不大好找工作?

  

吴艳平:对,要正视就业问题,不能蒙着眼睛,认为学了历史还很好就业,绝对不是这样的,它的就业面当然相对狭窄。但同时要知道,高校扩招之后,其实热门专业的学生也面临这个问题,这不是历史学独有的现象。第二点,既然选了这个专业,那就好好学习呗,一个学科,总有它的存在价值的,你好好学习,然后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些历练,不要与社会脱节,只要你随时准备好与这个社会接轨,那就好了。所以我并不认为历史学会成为我将来就业的一个很高的门槛,或遭受多大的打击。

  

主持人:所以你有自己的计划,在专业学习之余。

  

吴艳平:是的。

  

主持人:但恰恰是人文学科,很容易跟当前社会脱节。

  

吴艳平:这是时代,尤其目前大学教育的特性决定的,不只是历史学,你会发现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即便是热门专业,当你进入工作,还是会发现以前所学能用的只有10%至20%。如果你高中毕业就明确自己以后要当一名会计,大学四年的学习量其实可以被压缩到很短的时间完成,但是却没有人这么做,大家都经过了四年的时间,然后还得有更多的历练机会才行。因此我不认为这是我这个专业应该特别担心的问题。

  

我个人比较想从事教育行业,所以在课余也当家教,也当辅导员助理,了解类似岗位的内容,而不是只待在学校里,闷头做好自己的事就完了。

主持人:那我们说回这个专业本身。历史学,或像社会学、汉语言文学一类,在这种研究中,越是研究一个东西,它反过来越是对你有影响,所以我有一个疑问:读研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吴艳平:我觉得是让我越来越喜欢我自己了。(笑)社会很致命的一个地方是所有东西都要量化,但是人的提升是没办法量化的,读研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有些人读完研,感觉这两三年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其实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深度、角度,待人接物什么的,在这期间就改变了。另外,读研会扩展朋友圈,他们有不同的选择、见解,对你有影响。

主持人:想了解这个专业平日的学习。

  

吴艳平:好的。我们上课一般是研讨会形式,在前一节课老师布置几本必读书,或几个课题,到了课上大家轮流发言,老师做点评。我们这一届历史系研究生是两年制,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时间上的紧迫感,第一年上课,第二年写论文、找工作,确实压力很大,往后要改为三年制了。光是第一个学期上课就很累,每周起码读完好几本书才能去课堂发言,上课人少,你是混不过去的。

  

主持人:但是在我听来,这主要还是说明你们学习氛围好。

  

吴艳平:对,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而大家都很好学,有时候听别人讲得很好时,我也会反省自己,是不是讲得太肤浅了点儿。

  

主持人:再聊一下导师这个角色吧。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理工科的研究生往往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boss,这个角色在他们整个学业中非常关键,因为导师会带来课题、平台、工资等等,导师的高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高度,文科呢?导师是不是给了你更多的空间?你是怎么认识导师这个角色的?

  

吴艳平:传统来说,导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对我来说,导师等于一个陪伴者。我的导师并不是很严厉,他跟我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我从读研之前就联系过他,从大三开始已经有交流,我发论文给他看,他觉得可以,就是这样。

  

主持人:那是不是有论文的指标?发表论文才能毕业?

  

吴艳平:不是。我导师给我的感觉反而是,不一定要发表论文,两年时间很短暂,有些人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我导师认为,你一个东西要研究得好,本来时间就得很长,没必要一定这么做。

  

主持人:这一点在你们专业好像特别明显,不急不慢,为一篇论文准备好长时间,这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学术态度?

  

吴艳平:对,论文要打磨。你说的态度,我在中大就感受到很深的这个态度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在和我一样的年纪,他对老师说我已经发表了四、五篇论文,老师不一定就觉得这学生的水平有多么高,论文的发表数量不是一个主要评价标准。

  

主持人:嗯,我不清楚这个特点和我们所讨论的非热门专业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你们专业的非功利性、学术品格是比较突出的。

主持人: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你的计划是?

  

吴艳平:我想当高中老师。我们专业真正对口的工作,是老师或者研究员,我还是希望在对的范畴之内找工作。

  

主持人:从你前面聊的这些东西,如果说历史学是一个非热门专业的话,那我感觉你的心态是相当平和的。

  

吴艳平:对。

  

主持人:我本来还想问你,读研,加上专业上的少数派,是不是让你有一种精英感?即使专业不热门,但你在某个领域是做了一些深入的工作,是和别人不同的。另外如果是功利心态的话,又有可能因为专业的冷门而相对感到被这个社会排斥、边缘化等等。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是不用问你的了。

  

吴艳平:我从来不感觉自己学了历史就被边缘化,也不觉得自己是精英,比如平时我坐火车,在火车上一跟别人说到我是学历史的,会有很多历史爱好者出来,他们要跟你探讨各种问题,有时候他们讲得比我都好,高手在民间啊,所以我不觉得自己是精英。然后,我也不觉得自己被边缘化,现在学什么专业,出来找工作都不见得是对口的,我就算学的热门专业,也很难一下子进入这个社会的核心。

  

主持人:边缘化这个问题,我是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提出的一种可能性,他们可能是这么看你的。

  

吴艳平:对,你说到这个我想起来,我的家里人、亲戚,他们认为我读了硕士,那就是高知了,是社会精英,十八般武艺应该都会一点,而我想说的是,每个人,他是精英也好,是小角色也好,他都在这个社会中有自己的位置在的,需要精英,也需要小角色,你不能说只有将军,没有士兵,那还怎么打仗呢?不管当将军还是士兵,只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就可以了,我经常说的那句话,“饿不死就行了”,就是想说,我只要能在这个社会中以自己的方式、价值生存下去就可以了,无所谓什么精英、核心或边缘,都是社会的链条,博士也好,民工也好,国家领导也好,都是在发挥你的职能罢了。

主持人:学你这个专业,如果不是兴趣,应该很枯燥吧?钻研东西,恐怕也要耐得住寂寞才行。所以想替往后考研的师弟师妹问一句,学这个专业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吴艳平:想学好,一定是既心怀热爱,又耐得住寂寞。你要认清历史学就业面狭窄,不要等到读了两年之后,“哐当”一声,“duang”地发现有这个事情。历史学本身是很有价值的学科,人的一生毕竟太短了,学一点有深度、厚重感的东西没错,而且人一辈子要被迫做好多你不愿做的事情,有机会选一个你喜欢的专业,就是很好的事情。

  

至于具备什么素质,我笼统说几点吧,首先你得沉得下心,那种随时随地high起来的性格可能就不大适合这个专业;第二点,要严谨,它需要你通过查阅许多史料才验证一个很小的问题;第三点,非常重要的,就是端正的学术态度;第四点,发现问题的能力,历史学,或者整个文科都存在一个现象,很多问题被别人做过了,那我来做能出新意吗?就我自己的情况,如果有好的语言能力,多懂几门外语,那就好一些。

  

主持人:今天谈的都是你自己的情况,同专业的其他人呢,他们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想法?

  

吴艳平:小部分同学是有抱怨的,会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偶尔会怀疑自己的专业价值,但大部分同学心态是比较平和的。作为成年人,在读研前,很多问题大家都已经考虑清楚了。在我看来,不管怎么说,读研是使你获得提升的,两年里,你只有得到,没什么损失,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何乐而不为呢?我有同学本科是学新闻的、化工的、英语的,有时他们是从一个相对热门的专业转到这里来,然后他们以后可能仍然从事新闻等行业,他们也不觉得这两年亏了。况且只要你综合能力可以,不怕找不到工作,我还没听说过毕业未就业的。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广东站

赞赏

长按







































鍝鍖婚櫌娌绘剤鐧界櫆椋?
鍝鍖婚櫌娌荤櫧鐧滈杈冨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ys/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