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贵州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三甲吗 https://m.sohu.com/n/461055589

9月9日,看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时,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老师们深受触动,纷纷用纸笔写下感悟。

团队负责人周忠发写道:“要以黄大年为榜样,以地理学本—硕—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面向学科前沿,聚焦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服务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负责人周旭写道:“要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工作中,仁爱育师德,润物细无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自然地理学》骨干赵宇鸾的感受是:“要学习黄大年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发挥地理学野外实践的育人作用,锤炼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地理科学”骨干罗娅记录了她的想法:“要学习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扎根贵州高等教育,助推培养理想坚定、专业精湛、育人高超的新时代地理大先生。”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红写道:团队将以黄大年为榜样,采取“党建+引领、铸魂、锻造、强基、清风、同心”的“1+6”模式,切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团委书记朱琳说:“要学习和传承黄大年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报国之情,要用坚定的信念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要用闪亮的青春践行团干的担当。”

…………

这是贵州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肺腑之言,也是团队70余位老师坚守的初心与信念。

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年来,团队老师们将笔下之言,转化为“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的切实行动,不断在贵州大地赓续黄大年精神。从年到年,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在软科中国学科排名中上升11位;在地理科学专业排名A类位列第17位,成为A类专业中唯一的非“双一流”高校专业,地理学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肖远平说,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动地理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中,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作出新贡献。

年3月,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周忠发(右)带领研究生在黄平县调研国土空间规划。

 “四抓”促“四力” 

高质量党建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根基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精神’党史长廊,我们是‘中国精神’宣讲团。”

4月,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中打造的“中国精神”党史长廊的每一座主题雕塑前,都有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学生志愿者为同学们耐心讲解。如今,这条位于上下学必经之路的长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打卡”胜地,以红色为主色调,整条党史长廊呈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抗疫精神等,生动展示了一幅动人的精神图景。

“这段时间,很多学生专门来到学院,只为一睹长廊风采,与心仪的主题雕塑‘打卡’合影,并学习党史知识。”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郭锐介绍,学院师生不仅利用课余精心准备宣讲内容,还在讲解中接受了更深刻的红色文化洗礼。

“这只是学院的品牌思政活动之一。”在贵州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建红看来,学院“明德班”“师兄师姐开讲了”“灯塔引领”以及“党团支部书记工作室”等系列思政活动的开展,都将持续点燃师生爱党爱国之情,筑牢高质量人才培养根基。

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立德树人、党建品牌建设、铸师魂强师德、“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重要举措,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人才培养,探索形成了“四抓”促“四力”(即抓强组织建设,展现组织领导力;抓活理论武装,提升思想引领力;抓深业务融合,夯实发展竞争力;抓实大地论文,凸显社会贡献力)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近年又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等荣誉。在教师中,也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熊康宁、“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肖时珍、贵州省“三八红旗手”获得者杨建红等优秀先进个人。

周忠发(中)带领研究生实地考察调研。

金专+金课+金师 

建设“双一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我们的目标不是省内一流,而是国家双一流。”9月27日,团队成员、学院院长助理朱大运说,团队将立足西南喀斯特地区,向国家“双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迈进。

团队为何会有如此底气?底气源于,地理学与学校同龄的历史积淀。早在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创建时,学院就开设了地理学专业。80年来,“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的敬业精神一直在一代代地理人中传承。

科教融合,打造“金课”。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改进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凝练打造多门“金课”。年,团队建设的《自然地理学》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年,团队建设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获首批“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

强基固本,建设“金专”。过去,学院开设地理类本科专业仅有1个;如今,增加到了7个,形成了“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园林”综合发展的专业群。目前,赵翠薇教授领衔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杨广斌教授领衔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正在努力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冲刺。

立德树人,做好“金学科”。团队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打造地理学高峰学科为核心,抓学科促教改、抓学科促科研、抓学科促梯队、抓学科促服务,年,地理学作为引领学科的“喀斯特生态环境”贵州省世界一流学科群入选贵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校地理学学科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路上奋勇前进。

作为一项项成绩的见证者,学校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朱孟,在师大本硕博学习期间,也经历了从不了解地理到热爱地理的巨大转变。

本科入校时,朱孟由于被调剂到地理学专业,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大三开始,朱孟在团队老师带领下,通过科研项目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渐渐了解了地理学本质,树立了专业自信,也逐渐热爱地理。

如今,朱孟参加的科研项目已有7个,项目类型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农业攻关项目等。朱孟打算:“未来将立足喀斯特特色,深入开展地理信息技术科研与学习。”

下一步,团队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以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平台为依托,以“突进计划(《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工作方案》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计划)”和“双万计划”作为驱动双轮,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高水平科教平台。

年9月,周忠发(左二)带领自然地理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开学第一实践课。

聚焦家门口“试验田” 

写好服务贵州的大地论文

今年暑假,贵州师范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老师们都晒黑了。为开展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效益评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老师带着学生,遍访了全省22个县34个安置小区。

这已经不是团队第一个没有休息的假期了。年以来,团队就开始探索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实施路径,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年以来,团队就开始派驻科技人员深入贵州基层贫困地区,为全省7个县(区)、8个镇(乡)、30余个村,提供以产业扶贫为主的专业科技服务。

团队成员陈全博士说:“贵州拥有独一无二的喀斯特地貌,我们作为地理学团队,一定要服务好家门口这片试验田,为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创新研究贡献力量。”

不仅是易地扶贫搬迁,在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与生态文明战略推进实施等方面,随处可见团队老师的身影。

熊康宁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构建了8项生态产业模式与技术集成及决策支持系统,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87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推广应用;

团队负责的中国南方4区7县9片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先后支撑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中国丹霞赤水”“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和“梵净山”的成功申报,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支撑贵州省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达到4个,位居全国第一位;

团队负责的全省主体功能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创新系列探索,强力支撑了《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地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优化;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战略研究,团队相继开展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贵州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贵州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贵州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重要实施方案的研究和编制,研究成果被省人民政府采纳并实施……

用学术促发展、科研写就故事。团队老师对贵州这片土地的热爱,都倾注于一次次无私的奉献之中。

多年来,团队多项研究成果获贵州省委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课题优秀奖。为表彰团队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突出贡献,年,周忠发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盈斌获得“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个人”,陈永毕和王恒松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团队也被授予“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年,贵州师范大学脱贫攻坚地理与环境服务队还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以“为人”立身、以“为学”为本、以“为事”为要,聚焦喀斯特地区实践,书写大地论文。贵州师范大学黄大年教师团队将聚焦贵州“四新”“四化”,在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中,谱写新的篇章。

 

周忠发:“工作着,快乐着。”

“工作着,快乐着。”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院长周忠发的个性签名,这句话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扎根教学科研一线近30年,周忠发始终坚信:“要用快乐与阳光,回馈丰富美好的生活;要用智慧和汗水,潜心科研与育人;要用成果与奉献,回报贵州这片土地。”

作为负责人和骨干,建设了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等平台,提出人为干预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演变与调控机制,建立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农情监测与估产方法,研发县域农业生态资源环境GIS信息系统等,坚持科学研究反哺社会服务,积极践行“两山论”,为保障“两江”上游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生活中,亲切和蔼;工作中,一丝不苟。”是许多学生对周忠发老师的印象。

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熊勇说:“周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胸怀大局、严管厚爱的良师益友。近距离感受老师在野外大自然课堂‘活地图’‘百科书’式拨云见日之扎实功力,最令人钦佩和感动。”

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寒暑假,周忠发都常常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学院级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赵馨感慨:“如果不是周老师手把手教会我那么多东西,我很难坚持这么多年。”

其实,每年,他指导毕业的学生,多少会有同样的感慨。多年来,始终坚持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改论文,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科研的魅力。

他重视团队建设,希望能够涌现出越来越多后起之秀,并引领他们在科研的路上,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用求真若渴的态度面对未知的挑战,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

辛勤付出,终结硕果。团队育人成效显著,在“十三五”期间共培养本科生名、硕士生名、博士生48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团队培养的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多次实现突破。

“用生命丈量这片热爱的土地。”是团队里许多老师对周忠发的印象。

“周老师带我们爬山探洞考察,一点都不含糊。年时值大雪凝冻天气,他顶风冒雪奔赴黔南州指导农业防冻减灾。年,望谟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了及时评估灾情和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作为专家组长的他毅然决定带队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灾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用地理人的情怀、责任与担当撑起了团队的发展。”周忠发指导的学校“地理学”第一个博士生、如今的团队成员闫利会这样说。

喀斯特深山区、石山区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如何让当地村民“搬得出、稳得住、富起来”?这是周忠发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周忠发带领团队深入贵州乡村,开展大量实地调研,足迹遍布六枝特区新窑镇、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和木果镇登亨村,以及荔波县瑶山乡拉片村等35个典型区域。年调研娘娘山时,周忠发因劳累过度,晕倒在路上。在住院期间,仍坚持指导团队整理分析第一手数据,完成了《喀斯特山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与推进路径研究报告》。

教书育人,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潜心研究,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作为团队负责人,周忠发正带领团队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地理学人才,去攻克一个又一个喀斯特科学问题。

笔者曾问周忠发一个问题: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名单的公示,你作为贵州92名入选人之一,有什么感想?

“作为‘金师’名单入选人,感觉责任更重了!”周忠发回答说,“过去,我跟随老师们的脚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探索喀斯特的奥秘,认识了如今的贵州大地。老师们的优良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未来,我希望一代又一代地理人,在深耕家门口的试验田的实践中,赓续黄大年精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编辑骆航念何涛

编审闵捷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ys/13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