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啥区别,看看就知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7160655.html

点击   春意正浓,他们却没有心思出门。

  此刻,踏春寻芳远不及一纸考研目标院校的复试通知来得重要。招生简章、录取制度、统考、复试……对于立志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子,在过去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抓眼的字词就是他们的“福祉”。

  会计专业考生,与这一年一度的“统考”结果同样牵扯极深。眼下,正是各大院校复试入围名单次第出炉的关键时刻。但是,在做出这一重大决定之前,不少考生在具体攻读“会计专业硕士(MasterofProfessionalAccounting,简称MPAcc)”还是“会计学硕士”上,抉择艰难。

  为更好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更深理解两种学位的具体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国会计教育行业相关人士,力图给广大读者清晰呈现一张“差异之美图”。

追差异之美   

  转眼间,我国的会计学硕士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致力培养职业化会计人才的会计专业硕士也有了12年征程。如今,12年过去,会计专业硕士俨然已经成长为大树,和他的“老大哥”会计学硕士一起撑起了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阵地。

  “在我们学校,会计专硕人数甚至高过会计学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潘飞如此告诉记者。他称,致力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的会计专业硕士在年开始试点教育以来,发展速度惊人,成果喜人。“专硕学生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在离开校园走上实践岗位后,社会认可度与会计学硕相当。”但相近学科的两个学位同时存在,还是让一些研究功课不透的报考者颇感为难。到底哪个学位“含金量”更高,就业前景更好呢?或者说,是否存在更高更好这样的事实?“我认为是没有的。两个学位的设置不是为了比优劣,而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生职业规划而细分,专硕注重实践,学硕偏重理论,两者是互补关系。”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汉文回应。

  他称,因培养模式的不同,两个学位在课程设置、考试科目、录取标准上存在必然差异。

  就课程设置而言,一般来说,会计学硕士作为学术型硕士,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如财务理论、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国际会计等会计相关知识。会计专业硕士则主要以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为主,强调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创业型、职业化素质的实务型人才。学制不定,一般为两年或三年。

  “考试科目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研二学生郭佳妤告诉记者。会计学硕士属于全国统考,考试的科目为英语、政治、数学和专业课,前三门科目是全国统考,最后一门专业课是各个院校单独命题;而会计专业硕士考试科目包括政治、英语、综合能力(包括财务会计、数学、语文与逻辑)。其中政治由各校单独组织命题,另两门为全国联考。相对来说,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

  也因此,会计学硕士录取要以具备优秀科研能力的人才为主,初试要求很高,复试重点对专业知识及理论进行考察。专业硕士录取则主要以具备职业化素质的人才为主,初试对专业课不作要求,复试重点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进行考察,尤其重点对职业背景进行考察。

求内容之新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就像“会计”二字的不可分离,我国的会计学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同样不可分割。在一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道路上,各自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独到之术。

  “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最根本特色在于既要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又要深入探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有规律。”陈汉文如此表示。他称,会计专业硕士对实践操作有高要求,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同时,还需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并要积极选聘会计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会计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相适应地实行案例教学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样要与会计实际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基地。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共赢创造条件。而为确保高校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准会计人才形成,校方还应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保证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和培养质量。

  会计学硕士培养的指导思想是面向整个会计行业,其重点在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了解的学术型人才。且大多数会计学硕士在走上实践岗位之前,也会在会计实际部门得到充分实践机会,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适时补足。此外,会计学硕士在研究生毕业之后,部分人员会继续考博,因而在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阵地上有其优势。

共一技之长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趋专业化,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评价也趋于简单化、片面化。“会计专业硕士获得注册会计师、国外相关会计资格等认证证书,可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会计学硕士理论基础扎实,实务学习好上手,更不会入歧途”等说法甚嚣尘上。

  对此,陈汉文表示争论“没有必要”。

  他称,课堂教学仅是学生个人所学所得的一小部分,学位教育不可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大发展,有很多专业硕士走上社会成绩突出不假,但会计学硕士毕业的学生成就巨大的也不在少数。

  “关键在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构造。具体到个体,跟学生本人的能力展现和专业素养相关。”陈汉文指出,现在各个会计硕士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不是很大,培养手段区分也不很明显,因而人才培养的结果多是学生后天修成。

  陈汉文呼吁广大考生和社会公众少做浅层次的比较,“应该说,务实和理论各有价值,学生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区分选择,而不是厚此薄彼相互轻薄。”与陈汉文观点类似,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支晓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称,近年来会计专业硕士学生规模确实在不断扩大,专硕的发展路径也越走越开阔,但是仅就此称它的含金量更高有失偏颇。

  “只能说往专硕发展是大方向,但具体选择还需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支晓强同时透露,为消除会计学科两个硕士学位定位不清的积弊,人大商学院已经取消了学术型硕士,考生入校时如果意向是科研,可直接申报硕博连读;选择将来去实务部门工作的学生则建议攻读专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fl/71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