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年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研

年9月25日上午9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年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级科学学位硕士学术训练营结营开幕式暨主题演讲在新闻学院报告厅举行。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熙老师、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窦志梅老师、新闻学院副教授杨星星老师、副教授陈静静老师、副教授黎藜老师、李凤萍老师、张露予老师以及新闻学院级学硕班全体同学和其他年级的同学到场参与。本次活动由新闻学院副院长孙信茹老师主持。

开幕式

(孙信茹老师)

孙信茹老师首先介绍了今年学术训练营的主要内容。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学术训练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论文指导的形式,从5月至今,共形成了24篇学术论文。

(王熙老师)

研究生院副院长王熙老师在开幕式上致辞。王熙老师对学术训练营这一形式表达了肯定,他指出,参与学术训练营对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其他学科的学术训练营,拓展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和视野。王熙老师还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他希望同学们通过参加学术训练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的思维习惯,在训练自己学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做“有温度”的学术研究,成为一个真正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窦志梅老师)

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窦志梅老师致辞。窦志梅老师就今年学术训练营的形式和内容改革表示了赞许,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于同学们此次学术训练营成果的期待。

主题演讲

开幕式结束后,杨星星老师、陈静静老师、黎藜老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与同学们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

(杨星星老师)

杨星星老师进行了主题为《“脉络学派”:传播与社会研究的学术取径》的演讲,向同学们系统介绍了“脉络学派”的来源,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介绍了脉络学派的学术实践。杨星星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打通文献梳理的知识线与研究对象的透视线、生成研究思路的逻辑线——“三线重叠,始见光”。

(陈静静老师)

陈静静老师发表了以《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为主题的演讲。她以对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的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研究为案例,带领同学们感受一个具体研究进行的过程,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发现。陈静静老师表示非常愿意与对该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黎藜老师)

黎藜老师进行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与走向》主题演讲,向同学们介绍了“健康传播”这一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新兴阶段的研究领域。黎藜老师介绍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健康传播的几种主要取向以及健康传播的九大研究方向。黎藜老师表示,她希望通过此次分享,引导同学们对健康传播领域进行初步了解,帮助同学们拓宽学术研究的视野。

与会期间,嘉宾老师和18级学硕班全体同学合影留念

分组论文评议

10点30分,分组论文评议开始。本次论文评议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聚焦于不同的主题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级学硕班的同学对自己在学术训练营期间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报,对自己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分享。各组的评议老师均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看法,他们在细心聆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之后,根据同学们的成果给出中肯评价的同时指明了同学们还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宝贵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同学们寄予了更为深厚的期望。

第一组

第一组主题为“乡村、社交与传播民族志”,评议人为杨星星老师、陈静静老师,主持人为博士研究生王东林。

第二组

第二组主题为“新媒体与健康传播”,评议人为黎藜老师、李凤萍老师,主持人为博士研究生张露予。

第三组

第三组主题为“影视、叙事与形象”,评议人为金晓聚老师、徐明卿老师,主持人为博士研究生陈晓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bm/8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