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首高第11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

前言

  在当今社会城市飞速发展、全球能源危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成为主要趋势。紧张的土地资源、严峻的能源威胁,促使我们重新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联,探讨建筑和景观之间可持续的并行发展策略。

  年11月29日,第11届首都高校风景园林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景观与建筑之间”。会议希望寻求一种全新的综合方法,成为连接景观、建筑、规划等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桥梁,打破专业间的界限,进而形成风景园林学和各相关学科之间的“无界”融合。

  北林园林资讯根据嘉宾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将分上下半场分期发布,以供读者交流参考。

一.流动人口的城市化—以深圳大浪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为例—北京大学史书菡

史书菡博士来自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水利遗产。史书菡认为城市化的进展离不开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的务工人员,那么我们在景观设计和思考城市规划的同时要怎样给予这一部分人口更多   李源,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园林设计与环境艺术。他的主要演讲内容是以几内亚比绍为例,通过从概念上提出“种植腰果以修复弃耕地”的理念尝试构建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李源首先指出几内亚比绍的总体情况:是世界极端贫困国家,国内人口64.7%为贫困人口,20.8%为极度贫穷,而该国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达56%,农业生产占经济产值的62.6%,但是技术发展却很落后。现在落后的经济状态更是导致了森林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

然后李源提出了腰果计划。这个计划把目光聚焦在几内亚比绍南CantanhezNationalPark。该国家公园涵盖一部分西非最后残留的雨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当地,黑猩猩栖息地被开发用于农业生产,食物匮乏导致其进入人类居住区域觅食,最终人类猎杀黑猩猩。所以,如何平衡黑猩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态困境下人类生存的问题成为了这个计划的核心问题。探究发现,“腰果”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腰果是几内亚重要的经济作物,而人类和黑猩猩消费腰果的关系正好形成互补。所以,“种植腰果以修复弃耕地”的理念,一方面可以保证黑猩猩的食物来源,一方面可以推动几内亚比绍的经济发展,而在生态效益上,腰果树实际上是当地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土壤肥力要求低、生命力强。

  李源认为景观是承载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载体,在横向和纵向上基于时间维度相互关系的协调。以种植腰果的生产性景观作为纽带,利用腰果的低争端性、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使得人与黑猩猩之间的关系由环境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从而实现人、黑猩猩、森林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终成为可循环的人类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模式。他还提出了具体思路,即前期划分区域种植腰果;中期收获阶段人类管理,与黑猩猩共享果实,发展腰果经济;后期为替换阶段,发展生态旅游等形式,修复雨林。其中的经济产值又可以进一步改善前期的农业落后局面,良性循环。最后李源结合自身体会分享了他对于景观与建筑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是科学的,可以是艺术的,亦可以是经济的。

五.街区绿地空间小气候测量与研究—北方工业大学段佳佳

段佳佳,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小气候。她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园林小气候测量的相关内容、小气候评价方法以及在风景园林领域运用的意义。

回顾微气侯的研究历程,早在19世纪20年代建筑理性主义思潮兴起时,建筑工作者就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注意物理因素对建筑环境和人的影响,如:勒·柯布西耶曾强调“阳光、空气和绿地”对现代城市人得作用。赖特提出的“微气侯设计法”,在其早期的草原住宅中,对光照与遮蔽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20世纪40年代,维克多·欧尔焦伊在《Designwithclimate》中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这一基于气候的设计理论,首次提出了满足人的热舒适度应该是设计所考虑的主要因素。现在的研究又从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微观尺度上有了新发展。

  然后段佳佳为我们介绍了她之前做过的临街空间测量研究,该研究基于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ASHRAE和标准中所推荐的舒适区作为衡量热舒适度的标准,考虑6个影响因子,利用PMV、PET、WBGT、OTCD等理性指标,进行评价。选择石景山区内4处商业街道空间,利用HOBO便携式气象站测定数据,操作简单,数据精确,误差在3%左右。研究发现,临街街道空间的绿化面积对减缓温度上升和缓解人体不适感有一定效果。街道空间中建筑高度与空间的高宽比对空间整体的热舒适度也有异性影响。在临街街道空间中由于人们活动的强度不高,人们对热舒适度的主观感受主要受着着装情况与年龄影响。

  最后,段佳佳也指出了街区绿地空间小气候测量与研究的意义。首先,对于街区绿地格局,城市街区中的绿地空间是人们使用最为频繁,接触最为密切的活动场所,也是保障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单元。国内对于城市绿地环境效益的分析发现,当绿地覆盖率小于40%时,绿地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状况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绿地的合理布局,能够最大程度利用现有资源,为城市提供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其次,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低噪音等方面研究广泛,得到认可,城市绿地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且,   谈到景观智“汇”,作为本次论坛的策划人也是最后一位报告人,李婉仪结合参加IFLA竞赛的经验与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思考。李婉仪,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首先,李婉仪抛出问题:究竟怎样做设计?她也指出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或者研究道路上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这也是景观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虽然竞赛有些理想化的设计,但与实践项目都有共通之处,都要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平衡。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人工大于自然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即便在人工的造园手法中,表现的也不是征服欲,而是寻找自然与人的平衡点的过程。

然后李婉仪结合实例为我们解读了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实例一是最为经典的“桑基鱼塘”,种桑与养蚕、鱼相结合,生产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而塘与基合理分布,达到水陆资源相结合。实例二是都江堰,两千多年前的修筑,同样符合当代的流体力学,至今仍然发挥功效,主要依赖于对当地自然的尊重。实例三是津巴布韦东门商业办公综合体借鉴白蚁丘的生态智慧,成功塑造了良好的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师面对津巴布韦的恶劣气候和有限的经费支持进行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利用空间仿生,建立通风空间组织,进一步材料仿生,采用蓄热材料,同时应用肌理仿生,凹凸表面进行散热,堪称经典。在此基础上,李婉仪提出:所谓的生态设计,不是设计的多少,应该是用合理设计去引导,利用自然规律自然循环最终达到最佳的效果。

之后,李婉仪结合自己的IFLA竞赛获奖作品和大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构建动态可持续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组委会希望学生们能够展示他们对于历史和现代景观的解读,考虑景观在塑造过去和未来的人居环境的作用,展示学生对于当代景观中有关创新可持续解决方法的想法。李婉仪的团队基于生态设计的理念,选择荷兰的海岸工程作为切入。荷兰曾叫尼德兰,在荷兰语中意为“低地”,而荷兰的海岸工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得重要屏障,影响着社会效益。设计基地是荷兰的须德海大坝,该大坝为荷兰的象征。面对海平面上升,现有状况不理想等问题,大坝有必要进行修整,建立生态海水屏障。基于对《设计结合自然》书中SeaandSurvival章节的理解,团队提出了具体设计思路。在演变的基础上,形成了“盐沼带-沙丘带-海湾带-历史堤坝-河口带”的理念,设计遵循人工与自然平衡的生态设计理念。实质工作仅仅涉及构建前期,减少人工的干扰。最后李婉仪提出:做竞赛,想法只是开端,只有借助自然的力量,才有更好的设计。

撰稿人:袁琳、张星

责任编辑:肖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大概多少钱啊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sks/9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