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收入不如卖麻辣烫的,人生还有什

当一个人从大学走出来,拿到硕士学位后,却依然在纠结卖麻辣烫挣的比自己还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世界华人周刊特约撰稿:方小小

全文字,读完大约3分钟

近日在中国大陆的一个网站,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研究生发现自己的收入不如卖麻辣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了怎么办?

截至7月26日,此贴已经得到了两千多条回复,总计被浏览两百九十九万多次,不少网友持以下几种观点:

1.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二者没有可比性,若论赚钱能力,研究生中排名靠后的,不能和卖麻辣烫中的“成功人士”相比较。

2.卖麻辣烫也许永远都只能卖麻辣烫,而研究生却有无限潜力以及更多选择,将来一定会赚的更多。

还有人干脆就说,你硕士毕业还不如卖麻辣烫挣钱多,这只能说你自己混的不好,太丢人了。

自始至终,人们都在围绕着“赚钱能力”展开讨论,似乎无人觉得有何不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怎么就没人提到,大学所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事实上,当绝大多数人都在津津乐道地围绕着一个核心:“到底卖麻辣烫挣钱多还是读书挣钱多”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意义,无形中暴露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中国大学已然彻底沦为“赚钱工具”,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电视节目现场,一位清华学霸在拿到很多奖项、证书之后、表达了对于前途的迷茫,说自己不知道该找个什么工作,评委高晓松忍不住拍案而起:"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毫无疑问,对高晓松而言,从清华走出来的人,需要有比找工作更大的家国情怀,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他用"镇国重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理想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中国,也确实曾经有过这样的知识分子:当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时候,只是一介穷学生;当杜甫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时候,正住在四处漏风的茅屋中;由于这样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鲁迅弃医从文,班超弃笔从戎,而杜甫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同样,在美国哈佛,也有这样一个说法:要想名利双收,别让孩子去哈佛!真正的哈佛人应该是一群为真理,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殉道者。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大学设立的初衷,都是培养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sks/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