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提倡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批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历久弥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时值暑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代表团张梦琪、王惠、焦文文、王欣、赵琪、张晓冰、宋枝夏、张灵达一行八人来到威海,多角度多形式地探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海锡镶工艺的起源,发展历程及传承现状。
注:代表团成员均为我院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
●活动一调研当地学生对锡镶的了解程度,寻求锡镶工艺与校本课程嫁接的可能性调研小组一行8人来到了位于锡镶发源地威海市环翠区的温泉学校。
调研小组在温泉小学高年级多个班级做调查问卷,调研锡镶工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在小学高年级的普及程度,以寻找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嫁接的可能性。
参观温泉小学的校本课程(第二课堂)教室。其中一个教室内摆放着各种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习制作的半成品材料、以及成品的展示。
采访该校丛雨婷老师及学生代表,了解学校开设的一些校本课程及手工课的课程情况。调研小组了解到温泉小学第二课堂开设许多特色课程例如电脑绘画、合唱、舞蹈、DIY、衍生纸等等,其中不乏与手工艺一脉相承的课程例如DIY、衍生纸制品的制作。
●活动二采访锡镶工艺第三代传人谷祖威老人谷祖威老人是山东省文化厅认定的威海锡镶工艺第三代传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民间艺术家”。老人热情地向调研小组讲述了威海锡镶工艺的历史起源及发展。锡镶工艺的发展也极具传奇色彩。最早是因为一个商人不小心将壶嘴磕掉了,扔掉可惜,便用锡镶了一个壶嘴上去。没想到不仅美观,而且十分耐用,更是被外国人看中,想要高价购买。商人从这里看到了商机,便故意订做没有嘴的壶来用锡镶。后来发展成用锡在壶的全身镶嵌。美观耐用,风靡一时。早在百年之前的威海卫,锡镶工艺品是外国人回国必带的礼品之一。
老人现场向调研小组展示了一个年制成的成品壶。这个壶距今已经30多年了,但依旧光亮如新。谷师傅说:“我这个是纯手工打造的,不像外面的工厂得用胶水粘,做起来费劲,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精致耐用。我用草叶子一擦,这个壶就更亮了。”
桌子上放着很多调研小组从未见过的小工具。谷师傅说:“这些工具都是第一代传人做的,老一辈传下来的,现在花钱也买不到。”“打大龙就用大一点的工具,打小龙就用小一点的工具。”
“我觉得可以将您这个传习所和当地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出资,学生定期过来参观,您或者您的徒弟向他们展示锡镶的工艺制作流程,这样的话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又可以增加您传习所的收入,打开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学习。”调研小组的负责人张梦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谷师傅连连说好:“我觉得可以,找一个大一点的地方陈列更多的工艺品供大家参观。尤其是现在很多当地的孩子都不知道这门工艺了。”在谈及传承问题时,谷师傅说他的老伴和两个孩子都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觉得苦累,不挣钱。很多人过来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不是真正的愿意坚守这门工艺的传承。“但是,我的外孙愿意干这个。我要把这门技艺全部传授给他。”提起外孙,老人脸上浮现出笑容。
正说着,老人的外孙(锡镶工艺的第四代传人)——孙志端来了。一进门,谷师傅就让他给调研小组“打条龙”看看。
孙先生刚二十出头,但却十分热爱这项工艺。他说:“担子很重!我不学习就会失传。现在威海本土没有什么特色的东西,锡镶工艺连很多威海本地人都不知道,所以需要调研小组这一代人去传承。我的女朋友是学美术的,对锡镶也非常感兴趣。我必须得学,不然谁传承?”他打起龙来,技法熟稔。先是打磨平整,然后是打龙鳞。在场采访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在亲自体验了打龙鳞之后,同学们纷纷感叹:“看似容易,实则很难。调研小组打出来的太不平整了,歪歪扭扭。”
当问及他本人对锡镶工艺发展前景的设想时,孙先生说:“按照我的构思,先发展第一企业,作为经济基础带动锡镶的发展,因为一把壶需要一个人手工制作一个月,如果一把壶只卖块钱,这一个月的收入就太低了,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需要,所以就要用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我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支撑锡镶的发展。就像我姥爷当初是靠装修队赚钱来支撑锡镶工艺的,这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做法,因为纯手工制作锡镶产量太少了,养不了太多的人,起初没有打下知名度的时候只能这么做。”
随后,调研小组在两代传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威海锡镶工艺传习研究所。
●活动三深入公司生产车间,探寻锡镶工艺的现代化发展调研小组一行八人来到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制作镀金锡镶工艺品,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名贵玉器为载体,以纯手工镶嵌,电镀纯金等数十道工艺精工制作。制作出的成品集观赏、实用、收藏于一身,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结合,也是政府、企业对外交流、商务活动的特色礼品。
在公司李经理的带领下,调研小组先参观了成品仓库,一进门就看到大桌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成品。主要种类有茶具、日式茶具、茶壶、花瓶、茶叶罐、托盘,材质有陶瓷的、紫砂的,也有石头做的。
为了探究锡镶的工艺流程,调研小组前往二楼的工作车间一探究竟。四百平米大的制作车间并没有调研小组想象中的热闹嘈杂,进门处三位工人忙着制作带图案的锡片,这种工艺叫熔锡,只见第一位工人将特制的模具抵在一块板上,再将锡水倒入模板中,这种模板是由厂家自己开发的耐高温塑料制成,不出几秒钟,或龙或凤的锡片图案粗坯就成型了,再由两位工人修剪多余的毛边,精美细致的锡片图案就做好了。
再往里走就是最重要的锡镶流水线了,每位工人负责一道工序,制作出成品金镶玉锡镶一共需要五道工序,其中四道工序都是在这个厂房完成的。这四道工序分别是包边,镶图案,打磨,抛光。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很多产品还需要进行第五道工序,那就是镀金镀银。为了保护环境,威海在临港区建有专门的电镀工业园,这里的产品就被运到那里进行电镀。
参观结束后,调研小组来到李经理的办公室,据李经理介绍,在这个工厂里,每道工序都需要功底扎实、技术娴熟的老工人才能胜任。培养一位技术娴熟的工人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目前招工难也是锡镶产业目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因为锡镶工艺复杂,学成慢,收益慢,很多年轻人不想浪费时间。也有很多人是出于兴趣,但做了一段时间耐心耗尽,就离开了。在锡镶厂工作也很辛苦,长时间做一道工序,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手法,会非常累。
随后,调研小组又采访了杜龙池厂长。他带调研小组参观了工厂里的展厅,里面的锡镶工艺品整齐的排列在展柜上。这里的锡镶产品年份不一,既有当下的,也有八九十年代的,还有民国时期的锡镶制品。很多锡镶制品获过奖,参与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杜厂长说他们生产的工艺品已经出口到了韩国、台湾等地区,他们也准备做几款大众能消费的特色产品,譬如做成属相图案当做生日礼物赠送,让普通人能消费的起,让更多的人知道威海锡镶。
威海锡镶艺术是我国威海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这些生产加工技艺是威海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它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基因。传人制作锡镶是纯手工,公司的生产也仅仅是胶粘焊接这一部分需要机器代替,他们追求的都是“慢工出细活”,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调研小组准备联系中小学写一本关于威海锡镶工艺的校本课程,非遗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最好能将锡镶工艺的传承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学习联系起来。”调研小组的成员王惠说。
“我要把锡镶工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编成一个话剧,大家喜闻乐见,便于宣传。”调研小组的成员张晓冰说。
“锡镶工艺品真是精致啊,调研小组一定要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我要做一个关于锡镶的影集”“我要制作一个小视频”......小组成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调研小组衷心地祝愿威海锡镶工艺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迎来新的春天,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项古朴精湛饱含民族文化基因的工艺
威海锡镶工艺品欣赏编辑:王惠、张梦琪
排版:安广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