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16日,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级全球财经新闻(GBJ)项目硕士留学生陈容华和级硕士生梁连芬拍摄的微电影《北京24小时(24HoursinBeijing)》获得一等奖。该片透过一位在北京求学的国际学生朴实生活的视角,讲述了在北京的一天。片中,北京作为古都,其传统精神滋养着人们当下的生活;同时北京作为现代大都市,奔走在诸多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平凡男女,成为了这座大城市得以运转的动力之一。影片的最后,他们诉说着初到北京的时光,这里,如今成为了他们的家。
两年前,在家里,我父母看着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北京的我,说:「记得多拍些天安门、故宫和长城的照片,等你在北京逛熟了,我们再到北京去旅游,去爬长城。」
这应该是没到过北京的人较常见的向往吧,不一定是想在这生活,而是想来亲眼看一看,让脑海中对北京的印象「眼见为实」。所以我一到北京,就兴奋地把许多从小就听说的地点走了一遍。在北京求学和生活两年多的我,爬了长城,走过好几趟故宫,也看过天安门升国旗。但对于北京,我还是没有逛熟。这是我在今年夏天才意识到的。当时导师范红教授鼓励我们去参加「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我和同门陈容华(新加坡)想讲一讲北京的故事,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有什么好故事可以说,拍了前半段后,决定开启北京探索之旅,走在街上,看到什么拍什么。就这样,所见所闻,汇成了《北京24小时》。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拍摄过程中,让我们动容的,是那些生活在北京城里的人。
《北京24小时》影片
注:本视频版权归作者与“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主办方共同所有,其他人无权擅自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古都里的木版年画手艺人
杨梅竹斜街青砖铺就的街巷两侧,散落着一间间独立的文创店铺。除了当代创意小店,我们还串进了一些低调又隐蔽的小店,遇到不少文艺的老北京人,写着毛笔字,画着牡丹花。最后,我们在一座大杂院的深处找到了年近六旬的北京木版年画手艺人张阔先生。他拿几把古老刻刀和槌子,在木板上刻画敲打,木屑一点点地脱落,最终木板的一面现出可以循环印刷的图案,上颜料后,印在宣纸上。
张阔当过司机,开过饭馆,学过木工活,从年正式入行,张阔制作木版年画已将近十年。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电脑印一张年画要比这样手工刻印要省时省力,并且更精确甚至更美。但张阔说:「重要的是这门手艺。看似枯燥乏味的漫长制作过程,对我来说是充满愉悦的,因为我在用我的双手,讲述一幅幅年画中的故事。」木板年画这种古老的技艺和传统在精神上滋养着当下的生活。传统仅仅作为传统,回忆仅仅作为回忆,就具备了无限的价值,就像张阔拿起北冰洋汽水时说的那句「小时候的味道」。
古都里的路人
北京是一座古都。这座古都里,行人旅客骑着单车、乘着三轮车路过胡同街角,善男信女在黄瓦红墙的雍和宫里烧香拜佛、转动转经筒。黄昏时,我们在马路边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最后一缕阳光,注视着一张本地导览图,我们在旁边站了很久,他也没有注意到。
「您在看什么呢?在找地方吗?」我们问。
「我住在这一辈子了,找地方不用看这东西。」他说。他只是在当下的方位布局中,寻求曾经这座城市的样子。
准备走到后海的时候已临近晚上,有几个年轻小伙从我们身边经过,哼唱着「OneNightin北京,我留下许多情」,等我们反应过来想拍摄下这一段的时候,人家已经走远了。所以在一家小卖部的门口和一位阿姨聊天时,我们问:「阿姨您会唱《OneNightin北京》吗?」她说:「这是你们年轻人的歌吧?我没听过这首歌。但我知道另外一首关于北京的歌。」于是她外放手机音乐,对着歌词唱起京味儿十足的「金漆的雕龙,琉璃的影壁,千年的古都,就是我从小向往的北京」。红墙碧瓦,金漆雕龙,琉璃影壁,这是古老的北京。
常听到有人怀念曾经北京街头巷尾的老手艺人。怀念不如寻找,我们在后海的一条街角遇到了北京面人手艺人。我们没问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姓蒙。在萤虫偶尔飞来的灯光下,蒙先生认真仔细地照着现实人物的样子,反复观察神态、表情、五官的形状、脸上的痣,捏成了栩栩如生的小面人。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很久没有人这样细致入微地观察我们的样子了。
为什么我们对「古老」如此动容?也许是因为,当我们在当下遇到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古老事物时,不由得产生代入感:当初是谁做着这件事?她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
新北京里的路人
「林立的高楼,便利的地铁,闪烁的霓虹,不夜的城市,年轻的北京。」年轻的北京是不夜的城市。在广场上,我们看到一群中老年人在热情洋溢的音乐中跳着80年代的舞步,有的竟还「尬舞」了。我们曾以为「尬舞」是年轻人的专利,如今我们在这「人老心不老」的氛围之中,兴奋而又激动。
年轻的北京是忙碌的,匆忙往返于地铁中的人们正是这种忙碌的符号之一。年轻的北京城里,奔走在诸多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平凡男女,成为了这座大城市得以运转的动力之一。影片的最后,他们诉说着初到北京的时光,这里,如今成为了他们的家。
无论是古老的北京还是现代的北京,无论是影片里众多的老北京人,还是影片最后才出现的初来乍到的新北京人,每个人生活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一段回忆。因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里,我们相互之间有了联系,有了能够串联在一起的回忆。
《北京24小时》最后以「我」向第三人(视频观众)转述好朋友(初到北京的旅行者)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作为讲故事的方式。这样的讲述方式是影片导演陈容华基于成片效果画面偏柔考虑提议的。她总是在尽量地让画面保持自然色。她常说她是一个“用文字无法表达的人”,这也许是她喜欢用影片表达的原因。一个多月的作品制作过程中,她对画面的敏感度,也触动着我对于现实观察的考量。
如我们现实中所遇,如影片中信中所写,在北京遇到的人中,有擦肩而过的,也有畅聊互诉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也有着共同的回忆。北京24小时,呈现的是一天里收集到的一个个小故事。如果给你这样的24小时逛北京,你会遇到什么?
文字|《北京24小时》团队成员
编辑|舒波
责编|恰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