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题目太长,但都属高端词语,不忍就删,读者习惯就好了)
这是探村博士联盟08号原创文章
01号:“神秘组织”探村博士联盟大侠亮相,不牛逼,很有趣,挺进地球村!
02号:长江边的中国:牛矢博士万州南岸乡村见闻,时隔五年再观察!
03号:这群探村博士僧决定了:小目标,先盯住中国这个底层村庄!
04号:探村博士联盟
肖申克和裹脚奶奶的“穿越”:易地搬迁的另类体会
05号:探村博士联盟.台北眷村记
追寻“竹篱笆”的春天:四四南村“变形记”
06号:“另类”乡村教育之《阿甘正传》:从百草园到博士僧,一个农村“小屁孩”的自白
07号:探村博士联盟
寒冬,我们为家政工做志愿者,为城市贡献者打call
这是联盟的牛矢博士在北京作为流动人口的漂流故事。
在颠簸中,他与儿子以斗蟋蟀为乐,聆听蛙鸣如歌。在分不清民工、白领、博士的城中村,努力让“蚁族”和“博士”融合成高端的盎然的生活。
在京十年,中间曾有三四年动荡岁月,住过很多城中村,也很明白了一些世道人心,汇报如下:
大有庄19号,三楼,加盖房,6平米,月,电费1.5元每度;
西外太平庄43号,二楼,加盖房,13平米,月交,第二年涨至,电费1元每度,无暖气,冬季电费每月;
(儿子抓出租房里活蹦乱跳的蟋蟀)
骚子营四区十号,30平米,元,电费五毛每度,室内潮湿,鼻涕虫极多,也颇肥大,墙壁多蟋蟀,常入蚊帐中,儿子以捉蟋蟀为乐,也无暖气,但可烧煤球;
(烧煤取暖顺便烤土豆)
五塔寺社区,10平米,无暖气,裹棉被过冬,每日把儿子裹得如行李包;西苑挂甲屯,3平米,详后;
此外还跑了若干地方,白交若干押金,白糟若干白眼,求得一顶蜗牛壳,以挤着夫妻二人,偶尔还把儿子塞壳里。
(牛矢博士打包防寒育儿法)
末一处蜗牛壳,在西苑挂甲屯,这是京西颇具规模的城中村,各色房屋,超乎想象,且来谈谈我这间吧,因为最有趣味——宽一米五,长二米,属于走廊尾巴,所以高达四米。
倘若人如壁虎,可以躺在墙上,倒可说有八平米,可惜祖先不争气,没进化到壁虎的水平,所以只能算三平米。
(这是在三平米房里的唯一照片。教师节送导师的花,师分赠同门,我转赠给妻。)
我们的生活,吵架归吵架,举止却全然彬彬有礼,甚至将公德引入家庭,进门排队,登床排队,起床排队,出门再排队。躺下呢,头碰板门,角抵墙砖,两头碰壁,睡觉呢,叠着睡(看客莫乱想)自然宽些,但在下者易做噩梦,在上者易失去平衡,滚下床来,所以只能侧着躺。
这斗室很不冷清,因为里面配了“管乐”,是一根粗大的PVC管,上连二楼,透过楼板,直入地下,整日都汹涌着澎湃歌声,播放的是五谷百蔬告别某位D端人口直肠时的一曲《离骚》。——这“歌唱家”俗名就是排粪管。
冬日还好,“歌唱家”身体健康,但到了夏日,“歌唱家”总感冒,因为空气热,管子冷,冷管碰热气,管子整日地冒冷汗,所以只能请房东医生取来棉被,给“歌唱家”捂起来,这才不至于病坏了。
蜗牛壳的左右都是邻居,听说同在一家饭馆,住上下铺,男女同室,高挂帘幔,互不干涉,自成一户,鸡犬之声相闻。
邻居们染发,穿鼻,断发文身如越人,用洗面奶,酒喝北京牛栏山,吵架用方言,但不动手,动起手来也好劝,素质低,少文化,玩低音炮,听黄家驹,言语粗暴,作风随意,
撒尿不带门,因为此地常缺水,厕所坑堆满了《本草纲目》里名为“人中黄”的药材,但夜不闭户,敞着门睡,所以能卧听呼噜如蛙鸣,颇有田园风味。
我们在此板着身子,自冬徂夏,度过了六个月,直到妻子通过考试,成为准“G端人口”,迁入某名牌(因为很高端,所以强调一下)大学宿舍。
过去的生活,怎么看呢?正如我上面描写的那样,依稀有羲皇遗风,鸡鸣犬吠,蛙鸣如歌,情调盎然。
种种经历,都不大坏,我俩虽也有些怨词,但大体也接受了,因为便宜——每月元,且不另收费,且施行罕见的押一付一法。
较之船舶工业研究院地下楼梯间夹角,每月,又施行残暴的押一付三,实在愉快多了,何况此处两头碰壁,彼处则三头碰壁。
另外还要补充的是,搬进这三平米大的住所时,里面其实住着人,是以为老太太,他的儿子在旁边的北大读博士(高端吧),老人家来陪着孩子,至于为什么陪着,实在没有问。
这老妇同房东约了一个很低的钱,凡有人来,即搬入另一处空的床位上,总之价格要最低。我们帮老妇收拾了东西,生怕她赖着不走,令我俩为难——可老妇二话没说,就卷铺盖走了(低端吧)。
据考古学家们说,北京的山顶洞人并没有延续下来,现在的中国人是别处进化来的,我想这些北京的老伙计,难道的是在冬天给冻死的?
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社会管理部门,过着断发文身的野人生活。——我们夫妻欣然地躺在厕所里,静听矢溺之歌,悠然度了六个月,就是不想重蹈古代的北京人的覆辙。
(西外太平庄的阔绰几平米也要有大书柜)
近些年,听说我住的地方都要拆了,并且其实已在经拆,这消息让我很高兴。
今年《经济学人》上说,北京是全国最宜居城市,——那么,早早地就该取缔这些对现代人具有侮辱性的居所了。什么三合一、什么彩钢房——
现在有关部门本着仁人之心,意识到民间疾苦,看不得百姓受苦,要把杜甫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落实了。
——这样的政策,我拥护,拥护,第三个拥护!并且,谁反对,我就反对谁!
作者牛矢博士是谁?
邓小燕,巴人,嗜饮,年纪一大把,老婆儿子各一个,学问一点无。
历史文章:长江边的中国:牛矢博士万州南岸乡村见闻,时隔五年再观察!
有感于牛矢博士的高端呓语,南瓜博士想起北京“新蚁族聚集村”北四村的小伙伴们,他们可从不拿“高端”说事。他们有的,只是打入帝都的青春激情,哪怕身处胶囊。
三年多前,南瓜博士刘楠在白岩松的“授意”下在北京“蚁族村”蹲点十天采访,制作了三期《新闻1+1》节目,《青春,在拥挤中出发!》《青春,在“蜗居”中前行!》《青春,在“户籍改革”中前行!》,节目播出引发高层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著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