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谈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最不重要的就是

?

年8月27日,施一公院士为清华大学级研究生新生主讲了题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报告。报告中,施一公详细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分享了求学路上的“迷茫”和感悟。对于研究生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施一公也给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来自报告现场实录,发表时有删节。

记录:陈博雅、周伟编辑:陈博雅、李纪琛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与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今天我采用的标题是我5年之前在和年入学的研究生分享体验时用的标题——“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是一首电视剧的主题曲,也是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曲。

我想讲的第一部分是我的成长之路。

以前我在讲这一部分的时候会讲得特别长,而今天这部分只有一张幻灯片。

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会感到焦虑: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没想好未来发展该怎么办?其实我想讲的是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几年前,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一直到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才隐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了决心。

当时的迷茫来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学选择专业。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学入学时就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想学经管、建筑、生命、化学、工程,等等。我当时保送大学,报名的清华的第一专业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机械系(掌声)。在报机械系之前还报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年5月份清华老师来招生时对我说,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掌声)。我当时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学连接在一起,当时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原来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于是阴差阳错地上了生命科学这条船。我是数学竞赛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华,数理能力很强。在座数理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可能有同样的纠结,数理好往往学生物、化学不灵。我曾和生物学竞赛的同学讲,千万不要自卑,数学物理竞赛好的是有小聪明,生物竞赛好的有大智慧。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我今天说的很多内容可能都有争议。学习数学物理着重思维的严谨,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这些发生在不同的脑区。我在清华的时候生物学的不好,于是修了数学双学位,通过加强数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来弥补生物成绩的不足,来让我的成绩排名第一。所以说,我选专业第一不是凭兴趣、第二不是凭专长,而是凭清华老师的一句话(笑声)。当然这是一句玩笑了。

那选专业应该凭啥?我告诉学生,凭未来世界的需求。这个世界的发展不以在座的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媒体宣传为转移,更不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工作为转移。这个世界的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ys/8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