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飙升都读到研究生了,却依旧逃不过奇

深夜,当你戴着耳机肝论文肝到意识模糊,却听见身后传来室友的声声怪叫。

你新买的隔音耳机能挡住窗外的金戈铁马,却挡不住你的土味室友。

看视频,音量大还外放,还边看边叫,手足舞蹈。

*****,这论文还能不能写了。

于是你无奈地央求他戴上耳机,动静小一点。

“耳机你不已经戴上了吗,还是隔音的。”他转过头,带着满脸土味的笑。

这是你和奇葩室友生活的某一天,也是你想要物理消灭他的每一天。

总有个奇葩室友,逃不掉的

大学是个神奇的地方,有人谈了好几段恋情,也有人认了好几个父亲,有人早早秃顶,也有人夜夜笙歌。

但无论如何不同,他们都有着起码一点共通——正被奇葩室友(们)折磨。

在知乎,“奇葩室友”的话题一年之间被围观近五百万次,被两千余位知友疯狂吐槽/知乎截图

很多大学生表示,室友刷新了自己对于脏的认知。

“她能把蓝色床单睡出一个绿色人形,脱掉的袜子能自个儿站起来。“

“老哥从不洗澡,任凭世间万物在自己身上腌制入味。哦对,他大小便后还不冲马桶。”

生物钟不对付,更是让宿舍生活无比折磨。

“每每当我就寝前,他才从床上爬起来,泡上老坛酸菜牛肉面,打开他的大功率顶配台式机,开启他新的一天。”

“她每天设置十多个闹钟,六点到八点,以十分钟为间隔,在每天早晨吵醒除她以外的所有人。”

就连大师季羡林,也在他那本火出圈的日记里,对室友进行了无情吐槽:

"我的同屋陈兆祊君,这朋友我真不能交——没热情,没思想,死木头一块,没有生命力,丝毫也没有。吕宝懂更是混蛋一个,没人味。“[1]

大师和你的区别,只在于他嫌室友没人味,而你嫌室友味太大。

于是,在忍无可忍之后,室友间发生冲突在所难免。

臭脚臭鞋臭袜子,室友的生化武器实是让人无法招架/unsplash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对全美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无论男女,近半数的大学生都会频繁与室友发生争执与冲突[2]。

《中国青年报》也对名大学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7成年轻人因为不堪室友冲突,想要调换宿舍。

面对大学室友纠纷这一国际性难题,国内外高校们绞尽脑汁,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世界顶级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制定了《室友生存指南》(RoommateSurvivalGuide),是的,你没看错,用词是“生存”(survival),编者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而不是饥饿游戏或是大逃杀节目的剧组[4]。

看似宁静的宿舍里,可能一不小心变成”大逃杀”现场/unsplash

南京理工大学于年特意开设了“很高兴认识你,我的室友”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无论学生们的时间如何被课业与马哲填满,也要专门抽空做室友关系专题讲座[5]。

南京大学更是想从根源出发,彻底根除大学室友矛盾。他们根据每个新生的兴趣爱好和作息时间,使用大数据算法,为新生匹配室友[6]。

为了解决室友问题,甚至动用AI大数据,可以,这很赛博朋克。

但无论高校们如何努力,也很难改变宿舍里总是有奇葩的困境。大学宿舍就像是一个盲盒,在打开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解锁哪款奇葩室友,一次性解锁几个。

而你,要在五米见方的狭窄空间里,与他们共处四年。

成绩不好,可能真得怪室友

每一个学生,都做过关于大学宿舍的梦。

在那个梦里,男生们勾肩搭背在欢声笑语中打出gg,女生们裹着被子坐在一起,在一阵阵的尖叫和大笑中,把鬼片看出喜剧片的效果。

可是,踏入校园才发现,梦原来只是梦而已。

一项来自加利大洛杉矶分校(UCLA)学的心理实验就是对这一“梦破碎的过程”的真实还原[7]。

他们对九位高三学生进行了两年多的跟踪实验,通过高达二十余次的面对面交流,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曾经的高中生们进入大学后的心路历程。

那种纯洁美好的友谊,可能只是大多数人中学时期的幻想/pixabay

在一开始,高中生们无一例外地表达出对大学宿舍生活的期待,期待着未来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黏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未来的室友们可能都会像我的家人一样,成为我的情感依靠”一名学生在高中生涯的最后如是说。

可是,随着时间让室友们的真面目渐渐显露无遗,曾经对室友充满憧憬的学生们,他们表示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活中最幻灭的部分——室友们不再是受访者口中的“朋友”,而变成“大学生活中最大的麻烦。”

最直观的麻烦,体现于学习成绩。

达特茅斯大学的研究者,对本校名新生的成绩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学生的宿舍组成情况,横向对比了他们以及室友的GPA。研究者发现,代表学生成绩的,以及代表他们对应室友绩点分的两条直线,惊人地重合[8]。

残酷却真实的现实:你的成绩与室友的成绩很可能高度重合/Peereffectswithrandomassignment:ResultsforDartmouthroommates.

也就是说,室友的分数越高,你的分数也就越高,与之相对地,当室友成绩拉跨时,你大概率也好不到哪儿去。

矛盾的宿舍关系是成绩上不去的罪魁祸首。

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本校名本科生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分别记录了他们的宿舍关系,学习态度,和学习效能也即他们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研究者指出,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动力与室友关系强烈相关。当宿舍环境矛盾越多越不和谐时,学习态度和能力也会显著降低[9]。

这也很好理解,当你下课后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寝,却看到对面的老哥开着蓝牙音响玩抖音,自然而然会丧失许多学习的激情。

就算你收拾好书包,准备去图书馆刷夜,也会被沉迷游戏的室友嘲笑:

“这么努力,不会是想要保研吧?不会吧不会吧?”

血压拉满。

去图书馆有时候也会被嘲笑/unsplash

而长期不和谐所导致的积怨,让大学生每每走进宿舍,就像是走进一口注满焦虑的高压锅。

本身课业和找实习的压力就已经让年轻人们苦不堪言,室友的奇葩行为就更是在伤口上撒一把盐,争吵与打骂只会加剧冲突,而什么都不做憋在心里更是委屈。

久而久之,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美国心理学家劳里·杜斯利尔对名大学生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室友矛盾是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的显著影响因子[10]。

窗明几净的敞亮单间,是所有大学生的梦想/unsplash

当大学生们念叨着王小波的“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曾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时,会不会失措地领悟到,在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把自己锤晕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奇葩室友。

而锤晕他们的地方不是外面的大千世界,而是几尺见方的小小宿舍。

寝室,养蛊的地方

室友之间的冲突,很多时候要怪寝室这个容器本身。

毕竟,在不到二十平米的空间里挤下四个、六个甚至八个人,想想都令人窒息。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克里斯.弗耶,通过提取-十七年间英国家庭长期资料库中居住面积以及住户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人均居住面积越小,心理健康和满意度指数相应就会越低[11]。

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在狭小的宿舍里,年轻人们完全没有隐私可言。

在家里,卧室的门把锁保障你的独立空间的同时,也彰显着你自己的主权,而在寝室,你最多能拥有的,只有薄薄一层纱帘。

韩国科学技术院对首尔位同租的年轻人,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个人幸福指数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当年轻人被迫在狭小的环境中与他人一起生活的时候,将显著出现降低社会交往能力的风险,简而言之,就会变得更加焦虑、不自信、以及更有攻击性[12]。

斗室之中,失去个人空间的年轻人们,发生矛盾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寝室之蛊有毒的另一重原因,就在于他强行把几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强行安排在一起——让几个家庭背景差距很大,性格截然不同,三观有严重冲突,完全无法做朋友的几个人,玩和谐的家家酒游戏。

像是包办婚姻一样。

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不一定有共同话题/pixabay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教授基斯.伦肖就指出:“大学室友的关系,就是年轻人与非家庭成员像家人一样住在一起[13]。”

也就是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吃喝拉撒睡全在一起的舍友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没有家人的家庭——他们同住一个屋檐下,要共同维护居住环境(打扫卫生,简单装饰),生活要互相交流、讨论并合作解决各种“家庭”可能面临的问题。

“我是你爸爸”,看来并不完全是句玩笑话。

可是,即使是血脉相连,有着丰富的共同生活体验的老夫老妻,都可能因为“今天谁煎饺子”而爆发一场恶战,何况是被学校随机强行安排在一起的互相不甚了解的陌生人。

共同生活在这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总是免不了各种摩擦/unsplash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指出除家庭理论外,情侣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室友——毕竟都是在同一空间下生活,抬眼不见低头见,也会出现“今天谁来打扫卫生”这样的分工合作问题[13]。

不过,通常来说,你不大可能和室友摩擦出爱情的火花。他的那些小毛病,在没有情侣滤镜的你眼里,不可能变得可爱。

于是,被这样强行安排的我们,在寝室这个神奇的蛊里,不可避免地,成为彼此眼中的奇葩。

所以,既然很难改变宿舍这个蛊本身,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从蛊中逃离。

离开宿舍,自然也就不再有宿舍那堆破事儿了。

无论关系好坏,四年室友都大概率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宿舍也不过是人生长途中的一个为期四年的中转站而已。

所以就忍忍吧,熬过四年,就是胜利。

转载自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ys/13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