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怎么样可以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_7461259.html

中国语言文学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啦!

快来看看官方发布的招生简章,

提前做好准备吧~

No.1

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是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文新学院)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传统学科,已有40余年办学历史。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四川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具有“双学位”授予资格。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管理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近代史、语言学基础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2个校级重点学科和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等5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学校领导下与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有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余人。

印度尼西亚三一一大学学生来西华交流

学院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

学院有5个重点研究基地:(1)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成立于年,年晋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研究学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已形成文化研究——资源保护——应用开发三位一体的研究格局,凸显出了岷江流域文化研究、四川名人研究、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四川文化产业研究等优势方向。《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已出版至第15辑,与四川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合作创办《文化遗产研究》,与西华大学图书馆共建“四川地方文化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数据库”。(2)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年批准成立的首批10个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已推出了李冰与都江堰研究余万字的《都江堰文献集成》和研究论文,出版有《李冰研究学刊》,已成为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综合型、复合型研究中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李冰及都江堰学研究的高地。(3)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牌的“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以“数字媒体生态资源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为核心,共建有包括“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高校数字媒体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数字媒体生态体系。并有数字二维图形制作室、数字三维图形制作室、数字影像制作室、广播电视实验室、数字音频制作室、摄影摄像工作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4)蜀学研究中心是西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建的中心,中心以研究蜀学、弘扬蜀学、服务四川文化建设为宗旨,至今出版《蜀学》辑刊16辑。(5)与宜宾、泸州、自贡、内江4市共同建设“川南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川南地方文化及旅游产业的研究、传播和发展,在文献资料整理、学术研究、交流合作、文化传承与普及、开发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建设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心。

李冰研究国际高峰论坛

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余篇,承担和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及四川省社科联项目50余项,市厅级科研项目6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余项,各类科研总经费余万元。荣获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不同级别的教学与科研优秀成果奖30余项。长期以来,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先后与省级相关部门及成都等一批地方政府和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就文旅融合、城市文化规划与发展、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创产业运营、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品牌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塑造、地方历史文献档案整理、四川地方文化名人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有广泛深入合作,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服务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院所出版的学术专著、教材

No.2

部分导师介绍

谢应光,三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民盟西华大学主委,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政协委员,西华大学文新学院院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市李劼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扬雄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理事。获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研究方向:现代文学与文化,高等教育。出版著作《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艾青研究》《梦中道路——何其芳的艺术世界》等。在《文学评论》等各类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CSSCI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20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6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项目经费余万元。

李朝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和教学研究。荣获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在内的多项科研奖励,6年获第四十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叶燮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关系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诗的灾害书写研究》,主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宋代自然灾害与文学》等。在《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等转载。

王小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特聘教授。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系博士后,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年-年聘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图宾根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珠海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访问教授、韩国高丽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韩国高丽大学东洋史学系访问教授、英国圣约翰学院米迦勒节学期海外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郁夫丝路奖学金”项目、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阿曼卡布斯苏丹阿拉伯研究讲席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著有《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等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发表论文近百篇。代表性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于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并于年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8年获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年文科“百项精品成果奖”。

潘殊闲,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西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共建“蜀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联评审专家,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会理事,中国元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鱼凫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方文化研究辑刊》主编,《蜀学》集刊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苏轼研究》编委,《西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兼“蜀学研究”和“地方文化与文化遗产研究”栏目主持,《国学》集刊编委。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叶梦得研究》《宋代文学批评的象喻特色研究》《唐宋文学论稿》等学术专著5部,主编各类著作、教材、辞典等10余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多项,科研总经费余万元。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等荣誉数十项。

武小军,教授,学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会员,四川省语言学学会会员,蜀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参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四川省社科联“十五规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四川省教育厅人文重点课题1项,参研完成四川省社科联规划项目2项等。承担的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跨域流动中的语言问题及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蜀西龙门山域稗谣歌注评》等。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词典、著述多部,在包括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在内的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曾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西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四川省委、省教育厅、团省委颁发的“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范国英,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后,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西方文论。自6年到西华大学任教以来,共出版著作5部,其中独立完成2部,参编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CSSCI来源期刊收录1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教学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子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7项。

吴结评,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北卡罗莱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世界里的《格萨尔》研究”,主持省部级级项目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个案研究”子课题“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扬雄学术译介与研究”等。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CSSCI收录8篇,专著《英语世界里的诗经研究》”。

王学东,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华大学文新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校园文联副主席、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当代诗歌,出版研究著作《第三代诗论稿》等3部,参编《新视野大学语文》《现代文学经典导读》等教材多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评论80多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星星》诗刊与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世纪四川新诗发展史”等9项。出版有诗歌集《现代诗歌机器》,作品散见于《星星》等报刊杂志,诗歌入选《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中国新诗排行榜》等。

学院教师风采

No.3

专业方向及考试科目

No.4

考试科目内容范围说明

文学评论写作

考试内容范围及参考书目、编著者、出版社:

本科目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能力、发现和辨析问题的能力及论文写作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指定的作品进行解读或评析。

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考试内容范围及参考书目、编著者、出版社: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全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No.5

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

预报名时间:

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网上报名时间:

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考试初试时间:

年12月22日至12月23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文新学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jy/7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