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肖九根,男,年出生,江西吉安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语言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会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专家,长期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汉语与汉语方言研究。年以来,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2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主持在研1项省部级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和2项本科与研究生教改项目,参研完成1项教育部社科规划和1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并在国家核心诸如《江汉论坛》、《江西社会科学》、《汉语史研究集刊》、《社会科学家》和《广西社会科学》等期刊以及国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关于赣方言赣方言为汉语传统方言分类中的七大方言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在其孕育形成乃至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赣方言沟通着赣鄱历史的古今,联络着赣鄱人民的感情,承载着赣鄱文化的丰富内容。赣方言的发展史,不只是地方发展史的缩影,更重要的它还与汉民族以及汉语发展史也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赣方言,不仅对於认识赣鄱方言史和民族史有其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客观而科学地构建汉语史,提供一定可资的依据。
赣省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决定了赣方言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中有所反映。据学者研究,赣方言的词汇成分,既有苗蛮语和百越语的根基,又有吴楚语的浸润,更有中原华夏汉语的巨大影响,是一个由多族互动、多主迁移、多源交融所形成的异质系统,也是一种同源分化与异源聚合而终至汉化的产物。
赣省素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决定了赣方言是一个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词汇中有所反映。据学者研究,赣方言的词汇成分,既有苗蛮语和百越语的根基,又有吴楚语的浸润,更有中原华夏汉语的巨大影响,是一个由多族互动、多主迁移、多源交融所形成的异质系统,也是一种同源分化与异源聚合而终至汉化的产物。
《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内容概述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历史现状、选题缘起、理论指导以及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还着重地阐述了研究赣方言古语词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章赣省人文历史与赣方言形成的历史层次。本章在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地展示了赣省的人文历史,并着重论述了赣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确立了赣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与此同时,还借鉴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赣省境内各方言的分布、赣方言的分区及其各个区片的特点。
第二章赣方言古语词与其底层遗留成分。赣方言是一种多源融合语,故而其词汇的构成成分也是多源的。本章着重探赜赣方言中的苗蛮语、百越语以及吴楚语,也涉及到一些其他方言或语种。数千年来,它们给赣方言词汇的影响是深刻的,一直是赣方言词汇成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赣方言词汇系统之内的底层成分、遗留成分以及借用成分。
第三章赣方言古语词与上古汉语词汇成分。对赣方言词汇中的汉语成分进行探源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通过这项工作为理清它的历史层次,论释它的发展变化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提供大量可征的语用材料。本章为上古汉语先秦和秦汉时期的词汇成分。从所考词源来看,上古时期赣方言词汇系统已经基本形成,词义已有不少派生引申的现象,单音词虽占绝对优势,但已出现了词的双音化发展趋势。
第四章赣方言古语词与中古汉语词汇成分。中古时期,几次大的北民南迁运动给赣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使赣方言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以及宋代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本章为中古汉语魏晋至宋代时期的词汇成分。从所考词源来看,双音词大量产生是这一时期词汇发展的重要特点,因为双音词在同时期总量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第五章赣方言古语词与近代汉语词汇成分。近代时期,赣省大批人迁往两湖,远徙桂、黔、川、滇等地,而北民入赣数量较之以前大为减少,赣方言已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本章为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的词汇成分。从所考词源来看,双音词已达其时词汇总量的80%以上,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多音词,这是以往不多见的语言现象。
第六章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的运行机制与形成动因。本章先扼要地介绍了汉语方言形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两种方言史观:一种是“直线型”的一维观,另一种是“层叠型”的多维观。然后,重点论析赣方言词汇的运行机制与形成动因问题,认为赣方言词汇是在“接触·混合·推移”这样一种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时间·空间·语主”三维互动产生的结果;同时还认为,它的形成是由其内外动因的交互作用,并经过多次优化组合而实现的。
第七章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义的发展变化。本章着重从语言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方面,来探论赣方言词义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本质上是人类通过心智活动将其获得对事物的认知以语码的形式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因而,词义的发展变化,实质上也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本章运用认知理论,从赣方言词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方式、内外动因及其总体趋势等方面,来阐述其词义发展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现象,从而揭示出其运动变化的自身特点和一般规律。
第八章从古语词看赣方言词汇的主要特征。本章主要从词源、词义以及构词方面论述赣方言词汇的性质特征。从其词源特征看,赣方言词汇既表现了原生音义结合内在的规律性以及社会成员的规约性,也表现出由语源词引申派生出不同新词的发展趋势;从其词义特征看,认知意象的多维性,使得赣方言词汇的词义特征以及构词理据以各种复杂多样的形式内容凸显出来;而在构词特征方面,赣方言词汇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结构形式。三者各具特征,但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赣方言词汇特征的整体内容。
第九章从古语词看赣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的相互关系。赣方言与其他方言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与周边方言还是非周边方言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本章在史料、考古、方志以及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其历史源流的层面上来考察、审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语指出赣方言是一种同源分化与多源聚合的产物,尽管赣方言的称名问世很晚,但就其源流而言,可谓源远流长。而《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所追溯的最初词源,实质上是其已经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的形式状态,是一种相对的语源形式。即使这样,也没有真正去做那种全面而系统地探幽索征工作,且还留下了一系列目前仍难以回答而尚需时日去探索的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赣方言古语词探源与论析》的研究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
附该书:
编辑
黄冰月
江西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中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