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汤初阳团队同济大学王志伟团队E

英文原题:TweakinPuzzle:TailoringMembraneChemistryandStructuretowardTargetedRemovalofOrganicMicropollutantsforWaterReuse

通讯作者:汤初阳教授,香港大学;王志伟教授,同济大学

作者:郭浩,戴若彬,谢明,彭露,姚之侃,杨哲,LongD.Nghiem,ShaneA.Snyder

成果简介

有机微污染物(OMPs)的有效去除是膜法水处理与水回用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总结归纳了32种商业薄层复合(TFC)聚酰胺纳滤(NF)及反渗透(RO)膜对盐和各类OMPs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现有TFC聚酰胺膜对OMPs去除率低的瓶颈问题,系统辨识了文献中膜化学及结构调控方法对OMPs选择性去除的影响,包括表面改性、纳米构造及新型分离层材料制备,综合评价了现有针对OMPs去除膜材料改性或制备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引言

膜法水处理与水回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目前,膜法水处理与回用过程中溶质的去除主要采用TFC聚酰胺NF和RO膜。虽然TFC聚酰胺膜对水中常见盐离子的去除率可高达99%及以上,但其对部分有毒有害OMPs(如内分泌干扰素EDCs、消毒副产物DBPs等)的去除率却不甚理想(图1)。这是由于传统TFC聚酰胺膜的设计和优化常以盐去除率为指标,并未针对性考虑膜对OMPs的选择性,导致OMPs去除率偏低。

图1.商业聚酰胺NF及RO膜对硫酸镁、氯化钠及各类有机微污染物如杀虫剂、药物(PhACs)、内分泌干扰素(EDCs)及消毒副产物(DBPs)的去除率箱式图。

图文介绍

TFC聚酰胺膜对OMPs的去除率主要由聚酰胺分离层的性质决定。通过调控膜与OMPs的相互作用(如孔径筛分、电荷作用、疏水作用和极性作用,图2A),能降低OMPs的溶质渗透率,从而提高其去除效果。

表面改性

通过膜的表面改性(图2C3),可有效调控膜-OMPs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根据阻力串联模型,涂层会增加膜对水传输的整体阻力,进而降低膜的水渗透率(图3A)。经分析,发现只有当涂层的选择性大于基膜的选择性(Sc/Sbase1)时,才能提升膜的整体选择性,涂层的选择性越高,提升越显著(图3B)。相比于高水渗透性高选择性的涂层,水渗透性相对较低但选择性高的涂层更有利于提升膜的整体选择性(图3B)。综合图3A和3B中的分析结果,涂层水渗透率宜为基膜的3-10倍(Ac/Abase=3-10),选择性宜为基膜的10倍及以上(Sc/Sbase≥10)。

图2.(A)膜材料与OMPs的相互作用类型;(B)利用纳米材料在膜材料中引入额外的纳米水通道,构建纳米复合结构聚酰胺膜(TFN);(C1)用于膜改性及构造的常见材料;(C2)新型膜材料及其理论水传输路径及溶质截留;(C3)表面改性调控膜材料与OMPs的相互作用;(C4)具备中间层结构的复合聚酰胺膜(TFNi)的水传输路径及溶质截留。

纳米构造

聚酰胺结构调控。聚酰胺分离层的化学和结构特性(如粗糙度、孔径分布、内部孔道等)可以通过改变界面聚合反应(IP)的条件来进行调控。如引入NaHCO3作为纳米气泡前驱体或采用高挥发性有机溶剂,强化IP过程中的界面脱气或汽化,增加聚酰胺层内的纳米空腔,进而提升膜的水渗透率。

TFN膜。通过纳米材料掺杂构筑纳米复合结构聚酰胺膜(TFN)也是膜结构调控的常见手段之一(图2B)。纳米材料可提供额外的水传输通道从而提升水渗透率,并且其高度定制的结构和理化特性可有效降低OMPs的渗透率。根据阻力并联模型,高水渗透率高掺杂率的纳米材料能有效提升膜的水渗透率(图3C),然而,高掺杂率可能会导致纳米材料团聚,易在成膜过程中形成缺陷,进而降低了膜的完整性和分离性能。高选择性的纳米材料有助于提升TFN膜的整体选择性,纳米材料的选择性(An/Bn)越高,提升越显著(图3D)。

TFNi膜。中间层复合聚酰胺膜(TFNi)是近年来新兴的纳米结构薄膜,通过在基底膜上引入中间层,能改善IP过程中的界面条件、增加水相胺单体的吸附量、控制反应单体的释放速率或抑制聚酰胺向基膜孔内的生长(图3E),从而调控聚酰胺分离层的结构特性,进而有望实现OMPs的高选择性去除。同时,中间层的导流作用可进一步加速水的跨膜传输(图3F)。不过,中间层对OMPs跨膜传质的影响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究。

新型分离层材料

除聚酰胺类薄膜外,新型的非聚酰胺类膜材料如碳基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MOF、COF等也可用于膜分离层的制备(图2C1和C2),上述材料通常具有精确可控的结构,有望打破膜水渗透率-选择性的分离上限,从而实现OMPs的高效去除,不过,这些新型分离层材料的规模化应用目前仍较为困难。

图3.(A)涂层的相对渗透率(Ac/Abase或Bc/Bbase)对膜的整体渗透率(Aoverall/Abase或Boverall/Bbase)的影响;(B)涂层的相对选择性(Sc/Sbase)对膜的整体选择性(Soverall/Sbase)的影响(Ac/Abase=1,10,和);(C)纳米材料区的相对渗透率(An/APA或Bn/BPA)对TFN膜的整体渗透率(ATFN/APA或BTFN/BPA)影响(纳米材料负载率φ为0.01,0.1,和0.5);(D)纳米材料区的相对选择性(Sn/SPA)对TFN膜的整体渗透(STFN/SPA)率影响(纳米材料负载率φ为0.1);(E)水和溶质在传统TFC薄膜中的传输示意图;(F)水和溶质在具备导流中间层的TFNi薄膜中传输示意图。

讨论/小结

对表面改性TFC膜、TFN膜及TFNi膜的水渗透率及水-OMPs选择性(图4A)统计分析表明,表面改性的TFC膜能实现OMPs选择性的较大提升(高达一个数量级),未来研究应注重于优化涂层的分离特性,以期在提升选择性的同时,降低涂层阻力引起的水渗透率损失。TFNi膜在实现高水渗透率的情况下,亦可实现对OMPs的高选择性,后续研究应系统探索并优化针对OMPs的中间层设计。相比表面改性TFC膜和TFNi膜,TFN膜对OMPs的选择性提升相对有限,且纳米材料的团聚问题有可能导致膜的选择性下降。此外,亦值得探索新型非聚酰胺类的分离层材料,以实现对OMPs的高选择性去除。尽管目前大部分新型分离层材料较难实现规模化制备(图4B),但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新型分离层材料将在高效膜法水处理与水回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4.(A)表面改性TFC膜、TFN膜及TFNi膜相对传统TFC膜的水渗透率提升及水-OMPs选择性提升;(B)不同类型膜的水-OMPs选择性及其大规模制备的前景展望。

相关论文发表在Environ.Sci.Technol.Letters上,郭浩、戴若彬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王志伟、汤初阳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GRF)及高级研究学者计划(SRFS-7S04)的支持。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郭浩,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戴若彬,同济大学助理教授。

通讯作者

王志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汤初阳,香港大学教授、香港特区首届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

论文合作者

谢明,英国巴斯大学讲师;

彭露,香港大学博士后;

姚之侃,浙江大学副研究员;

杨哲,香港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LongD.Nghiem,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教授、水技术中心主任;

ShaneA.Snyde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南洋水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

来源:ACS美国化学会;作者:ACSPublications。投稿、合作、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fl/116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