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也不一定能解决你对未来的焦虑,不妨看看学长清华博士师兄的建议:
何为大学?
一个大学最基本职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后两个职能是建立在第一个职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关于这一点我常跟学生讲,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工厂,她的产品就是她培养的人才,人才有多种多样,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术大师、治国精英和商界巨子。一个大学培养了多少学术大师,多少政治家,多少百万富翁,甚至成为大学排名的关键指标。人生规划
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临近毕业老板把学生一个个叫过去谈话,其中有一个不变的问题就是毕业后想干什么?
只有我一个人回答想做科研,其他人都不想做科研,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做科研。
在我自己的学生中,很多人读研,也是因为不好找工作而接着往上读,没有多少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读研的。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没有连续性,其实是很盲目的,我是很不赞成的。因此,下面的建议可能对抱着这种心态考研、读研的人不管用。
1.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做好人生规划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价值的事,必须持之以恒,百折不饶。因此,TimeManagement是任何有志学子必须要学会的基本技能。那么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首先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再定位自己的目标或梦想。当然在不同的阶段,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会变的,梦想也会随之变化。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每年大学开学,我看到那些在家人的簇拥下来到学校的新生,充满了自信和梦想,但一个学期下来,一大半人都把刚入学时的梦想丢到脑后了,跟高年级的学生随波逐流了。梦想可以改变,但一定不能丢掉。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经过不断的努力,是一定能成功的。成功=合适的目标+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懈的努力。2.我的第二个建议是把目标分解,把你制定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近期能够实现的小目标。每个人做事都需要激励,外部的激励不好苛求,要学会自己激励自己。积极的激励会使自己更加自信,相反,老是看不到成功和希望,人会变得消极怠慢。因此,要把大目标分解为一些近期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并安排好在什么时间达到这些目标,长此以往,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目标可实现。▼猛戳观看,直达核心▼
求学阶段
求学阶段会面临三个选择:选择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导师。一个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处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个人的主观因素,即智力水平、努力程度等,这是最根本的因素;(2)所处的环境要有浓厚的科研气氛;(3)所从事的专业不仅本人,而且所在的研究室要有相当的研究积累;(4)好的导师和和谐的同门关系,以便“传帮带”,“比学赶帮超”。基于此,年轻的学子在选择学校时,要根据所学专业来选择学校,所以求学阶段的第一个选择就是选择专业。1.如何选择专业?选择专业要切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力、能力水平,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的专业的冷热、未来就业等等因素。从近年来的形式看,一些传统的专业,如物理,已面临很大的发展困境,因此,如果你热爱物理,除非智力很好,物理困境的突破就要靠这样的人,否则,还是把眼光聚焦在物理与其它专业交叉的方向上来,比如物理与生物、医药、材料、化学、微电子等相交叉的专业比纯物理更有生命力。另一方面,一些新的专业又不断涌现(当然,有些所谓新的专业只不过是老专业换了个马甲),这些新的专业是应运当前社会对环境、能源、信息等方面的需求而出现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做好这一选择,需要年轻学子对各个专业都要有所涉猎,大致了解各专业方向的历史及其发展前景,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请有经验的老师为自己指点一下。不要像我辈当年像踩着西瓜皮,滑倒哪儿是哪儿。2.如何选择学校?在选定专业后,下面就是选择学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选该专业最好的学校。所以年轻学子要下一点功夫收集哪些学校有你感兴趣的专业,这方面的资料。在这些学校中选择你最中意的学校。当然,选择学校也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事,说“Allmenarecreatedequal”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实际上对人、对单位,等级是天生存在的,由此产生的傲慢与偏见无处不在。对国内高校,本科出生为一般学校的想通过考研进入高校,这在几年前还有可能,但现在几率已趋于零。高校(包括中科院的研究所)通过如下手段限制本科出生寒碜的学子:在考研阶段,用三个途径已把指标占满:(1)本校“直通车”学生,(2)+学校推免生,(3)“坑班”学生。解释一下这个“坑班”:许多高校会在每年暑期办所谓“夏令营”,让+的学生参加,实际上就是考研预科班,通过这个班,被看中的学生,若能取得推免资格,就签收了,若不能获得推免资格,只要达到考研录取分数线就会招收,也就是先占了个坑。这种优先录取的计划,陕西的学校非常普遍,其他地区很多学校也有类似的政策。这样下来,留给统考录取的名额所剩寥寥无几(尤其是学硕专业)。可怜了那些考研基地的学子,怀着一腔热血,想学学长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这条路看来已几乎被堵死了。所以,今后几年学校肯定是考研基地学子的首选,再往后学校肯定也会走学校的路,今年考研的你还等什么?当然是赶紧上岸上车啊!在考博阶段,用一个途径就把指标占满:硕博连读。想通过考博进入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的机会更少。这也是这几年学校考博生源迅猛增加的原因。据我所知,学校也在搞硕博连读,这样通过考博进学校也没有机会了。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但有权选择受教育的高校。事实却是,国内高校等级森严,血统高贵的高校对其它学校有着天然的优越感,进而产生排斥感。本科出生,不管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在工作阶段,机会比一般学校多得多。3.如何选择导师?选择导师是一个双向选择。(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导师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类:有衔的、有钱的、有水平的、有时间的。最好的导师就是“四有”导师,这是首先;但遗憾的是,现实很少有“四有”导师,因为有衔(各种官衔或人才头衔)的导师,水平一般不差,也有钱,但就是没有时间,这样导师培养研究生是放羊型,学术上主要还是靠自己,所以个人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可以选;对那种有官衔的(一般比较有钱)的导师,时间蛋糕被行政切掉一大块,肯定没时间,同时学术水平又不咋的(搞人际关系水平高),这样的导师建议离远点;对那些没衔,没钱,但有水平,有时间的,正处于学术上升阶段的导师,这是潜力股,不要忽略了,因为和导师一起成长是一种享受,他成大师时,你离大师也不远了。(2)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分为3类:动手、动脑、动口。动手就是能把实验室里的软硬件能玩得转、玩得溜;动脑则是能够把实验数据玩得转,从中找出规律、问题,并解决问题;动口就是能够和导师、同行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这要求能把母语和/或英语玩得转。最好的学生是“三动”学生,但这样的学生也是可遇不可求。好的学生是动手+动脑,当然会动脑的学生也不差,因为科研的核心就是idea,这样的学生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通力合作,两方面强强联手,可能会比单项强势的学生能出更好的成果,这当然还要取决于导师的慧眼;差的学生只会动手,这样的学生和打工者无异,是科研打工者。最差的学生是一动不会动。研究生入学面试时一般只能考察动口能力和精神面貌,对动手和动脑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很难在那面试的瞬间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导师挑学生具有更大的盲目性。不过,话又说回来,圣人说“有教无类”,所以导师还要独具慧眼,了解自己的学生哪些方面强势、那些方面劣势,如何和其他学生联合以弥补劣势,发挥强势。值得指出的是,导师判断学生的好坏,往往不是看会几个“动”,而是有一个天然的标杆:就是当年学生时代的自己。你若能超过学生时代的导师,在导师眼里,你肯定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导师的水平高,学生时代的他/她一定不差,这样,导师判断学生优秀不优秀的标杆就高,对学生的要求也会严格,严师出高徒;此外,在导师眼里,一个优秀的学生是能够扩大导师知识范围的学生。每个人的知识范围很有限,在这个范围内是你所熟悉的,在此之外,是广阔的未知世界,你若能给导师的知识范围开疆扩土,让导师不熟悉的东西变得熟悉起来,这无疑是最优秀的学生。在研究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是教与学,而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关系。所以,选导师的建议是:第一要看学术水平、第二看有没有时间,第三看有没有钱,再看学术头衔、最后看行政头衔。工作阶段
国内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高校、内地一般本科高校、在大学扩招中专科升本科院校、其它院校。要走走学术,是首选,但进人有出身限制,此外,即使出生高贵,尤其是一线城市的,现在进人基本就是“青千”,达不到“青千”也没戏。因此,在工作阶段选择高校要因地、因时、因个人学术水平,通盘考虑。具体而言:对做科研,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外,最重要客观因素的是什么?大的分就是硬件和软件两个因素:(1)具体硬件方面涉及到钱、地、人三个因素对想要进入的高校能不能给你一笔启动经费,能给多少经费,以便把你的科研家当置起来,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安身立命,吃饭的家当,所以要重点考虑。很多人光看到给的启动经费诱人,没有看到后面还有要命的:要有立足的地方,包括科研用地和办公用地。有钱买家当,没地方放,那也是要命的。现在高校用地都很紧张,前面的人把地都占了,很难让他们腾出地让给后进来的人。所以要考虑配套的用地;最后,最关键的还是人,因为科研的主体是人,主力是研究生,研究生的质量决定了科研成果的高低,这也是高校要限制研究生生源的原因。有钱有地却没人干活,这岂不要命么?所以,一方面要保证招生名额,另一方面要招兵买马,组建团队。关于工作单位,我的建议是:优先考虑,进选棵大树靠一靠,如在独立担当,又在钱、地、人方面占有不了多少资源时,可考虑;在又不占优势时,可考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院校;其次是内地院校,最后是内地一般本科院校。(2)具体软件方面涉及到两个层次:科研环境和外围人脉。科研环境又分为科研小坏境和大环境。大环境是你所在学校的研究氛围,总体学术水平,电子资源,生源状况等等,一旦你加入了这个学校,这些环境是你所不能改变的,那只有面对和适应。你所能改变的是你自己研究组的科研小环境,为学生和青年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科研小环境非常重要,我常跟学生讲这是“寝室效应”(解释一下:通常有这样的情况:学校考研的升学率为30%,但往往一个寝室的学生全部考上,这是因为这个寝室同学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营造了一个优于学校的考研氛围,谓之“寝室效应”)。对第二个层次即外围人脉,这个就更重要了。不论是对科研还是对其它行业,要想做事,能力是基础,人脉是关键。一个人的人脉广不广,涉及到所谓情商的高低,即要会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这就使得“动口”能力很重要,所以光会埋头做事,不会和人打交道,这在工作阶段是行不通的。工作阶段和学习阶段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学习阶段,和人打交道是老板的事,你能够集中所有的时间埋头做科研;但在工作阶段,除了科研/教学,时间蛋糕要切一大块出来和人打交道。显然,很少有智商和情商都高的人,这时团队力量就显示出来了,我见过一些比较牛的研究组,有扛大旗的,有拉项目挣钱的、有干活的、有写文章的、有跑关系经营人脉的,各尽所能,分工合作,科研做得是风生水起。如何增加上岸砝码?
1.选择大于努力
考研这样选学校,你就至少成功了一半!??猛戳去阅读
如何评估考研目标的难度?是否合理且适合自己???猛戳去阅读
如何判断目标院校和专业课的难度?跨专业的逻辑是什么???猛戳去阅读
2.有啥好考的院校推荐吗?
我要给大家泼冷水了,这些院校是考研“重灾区”!??猛戳去阅读
这些双非实力不输,绝对值得报考,报考重灾区提醒!??猛戳去阅读
双非考生占80%,双非院校50强推荐!??猛戳去阅读
3.目标量化分解
考研如何避免被“内卷”?你还顶得住吗???猛戳去阅读
考多少分才有戏??可从这3大角度考虑!??猛戳去阅读
二战学员占了一半,目标大多数是,如何把控复习进度???猛戳去阅读
4.对自己足够狠
对照这些努力上岸的人,我再也不觉得自己“差一点”就成功了!总有人要赢的,为何不能是你?!??猛戳去阅读
名校学生也考不上研,为何?二本考上的可能性有多大???猛戳去阅读
双非/二本很难冲击名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猛戳去阅读
考研真的很难吗?4月就开始备考,为啥结果还是不理想?要求并不高,为何上岸还是这么难???猛戳去阅读
5.如何提高二战的成功率?
想二战?这些不处理好,可能没法再考研!??猛戳去阅读
二战学员占了一半,目标大多数是,如何把控复习进度???猛戳去阅读
好丧!想二战,但又害怕再次失败,所以很纠结,我该继续吗???猛戳去阅读
21复试结果出来了,分数涨了不少,我开始动摇了,想换学校甚至专业可以吗???猛戳去阅读
为了一次考上研,你可以对自己有多狠???猛戳去阅读
的考生真的有过人之处吗?真有!真正的努力、态度端正的考研人,是怎么准备考研的???猛戳去阅读
6.双非考生如何逆袭?
双非考生占80%,双非院校50强推荐!??猛戳去阅读
?就一定难考吗?双非出身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吗?复试线高就代表难度大吗?你其实有更好的选择!??猛戳去阅读
为什么好多/的学生,考研反而考不过双非???猛戳去阅读
为什么很多双非二本的学生,考研能逆袭???猛戳去阅读
4.复试如何才能不被刷?
二三本考生在复试时,不招老师喜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猛戳去阅读
复试逆袭成功的人,都做对了什么?因为他们提前洞悉了,复试逆袭的3大核心!??猛戳去阅读?
复试最重要的是什么?模式!备考其次!??猛戳去阅读
感谢你的阅读,如果你能点个赞或在看,将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看完点在看,考研稳上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