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https://m-mip.39.net/pf/mipso_6698604.html竹构鸭寮:稻鸭共养的建构诠释东南大学研究生“实验设计”教学记录
文/张彤陈浩如焦键
“实验设计”是东南大学建筑学研究生的选修课,自年开设以来,每年的选题各有不同。今年的课题,从被临安太阳公社的永续农业吸引,到32个研究生在田头劳作12天,共搭建起22个鸭寮。历时5个月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全面超越了传统设计课题模拟建筑现实的教学语境,取得的成果和师生的经历不止这篇总结的文字可以涵括。以下从几个方面,对本次教学做一次不完全的记录。
1三个缘由1.1太阳公社的农业乌托邦
课程的第一个缘由,是年开始在临安双庙村实践的“太阳公社”乌托邦。那里的一群人,带着对当今农业生产方式的怀疑及人与土地关系的反省,在一条4km长的山谷里,回归自然的生息规律,实践原生态与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设想和摸索一种新型的乡村社区和城乡合作关系。当然,后来被聘为课程客座教授的陈浩如建筑师的作品竹构猪圈、鸡舍和茶亭也对师生们产生了来自专业内部的吸引力。年10月我们造访了太阳公社,在与社长的交谈中,了解到“稻鸭共养”的传统耕作方式,于是“鸭寮”成了建筑学与稻作的一次相遇(图1、2)。
1太阳公社的稻田
2太阳公社的猪圈(建筑师:陈浩如)
1.2建造课的教法
建造是建筑学教学中一个难以触碰的核心,却是一个必须跨越的门槛。只有通过物质材料在真实情境中的建造,才能建立起图纸模型与实体建筑的具体联系,教学才会有指向和内容。除了材料、工法、形体和空间外,建造还需面对功能、造价、工期与施工组织,这些同样构成了建筑学。如何在学校教学中让学生触碰到这些?怎样让图纸中的模型不再抽象?这些在师徒作坊时代不成问题,却成为现代建筑教育的普遍困难。对实验性建造教学的渴望,和太阳公社带有理想色彩的田间,促使我们努力促成稻田鸭寮可能带出的机会。
1.3竹与可持续性
竹,是临安所在的浙西山区的盛产资源,在某些方面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和加工性能。它速生高产,质轻易得,方便搭建、拆除和再利用,能最大程度利用当地人工,减少对机械的倚赖。所有这些,都在证明着其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潜质。更为重要的是,原生竹材作为生物有机材料,直接取自自然,使用过程中与自然共生息,它的功用、老化和失效是其自然生命的延续,弃用降解后回归环境,不对环境产生污染和改变。这是一种与农耕传统及其价值观如此休戚与共的材料,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因为竹子不求永固、循环再生的生命价值,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东亚文明定义为“竹的文明”?
2两个话题2.1建构的透明性
这是一次关于建造的教学,材料的质性、连接的构造、结构方式与空间特性,以及可能的技术与工法成为讨论的对象。
每一种材料,其属性内在地决定了对连接与再现连接方式的诉求。那么,竹材又在要求什么?
当由材料组织的体与面,其表面的感知质量,清晰地反映出内部的构造方式;而连接材料的构造又诚实表达了材性诉求,这时候,材料的材性、连接与再现在建构的逻辑深度上便具有了双向可逆的透明度。
这是课程的第一个话题,“建构的透明性”要求在课程教学中研究、寻找和建立一种基于竹材特性的结构与空间类型。
2.2工法的在地性
课程伊始,学生们就接触和了解了建造发生的人、物、环境与条件。这个离杭州70km的山村,典型地代表了残存的手工艺与粗陋的工业技术杂糅的发展处境。教学开展的基础认识是采用当地原生竹材与村庄中可能的简单技术,并尽量通过学习和训练,自己掌握这些混杂了手艺和技术的“活儿”。事实上,在现场搭建阶段,最让学生们体验深刻并润泽身心的正是这些“活儿”,和“活儿”得出的物的实体感。
作为课程的第二个话题,“工法的在地性”表明的不仅是条件的限制,也是对于当今中国半工业条件下重新唤醒与呈现手工艺的思考。在课程结束时特别举办的“课程评析研讨”——茶亭研讨会上,史永高老师说“在向过往的观察学习中,我们是否可以唤醒沉睡的手工艺?在超出把玩物件的尺度中,我们是否可以让它仍然贡献于真实的生活?在身体的劳作中,我们是否可以更接近这个世界并让它得以呈现?”对于史老师发问,相信搭建完成了22个鸭寮、黝黑皮肤里沾着泥土气息的学生们,应该可以做出部分回答。
3四个阶段(图3)3课程教学框架
3.1田野调查(.12.26-28,临安太阳公社)
课程教学从深冬的田野调查开始。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来到农村,走到田头,接触农户,了解耕作。
在3天的调研中,学生们首先需要认识发生在这个特别乡村里的永续农业的理念与实践,了解稻鸭共养的作业要求;分组与农户结对,了解每家农户的耕地规模,养鸭数量;去到田头,选定鸭寮位置,勘察测绘地形(图4、5)。
4田头选址与测绘
5测绘地形图
调研的另一方面内容是认识当地不同种类的竹材和可能的加工建造技术。公社请了两位有经验的竹工,带着学生上山取了一根3年生的毛竹,就地劈成各种规格的竹片和竹篾,还当场做了一张“竹马”(竹凳子),鲜活地展示了工艺与材料的关系(图6)。陈浩如老师在公社已经建成的猪圈、鸡舍和茶亭,成为学生们了解如何在当地条件下使用原生竹材的极好范例。事实上,这些实践作品在后来的课程教学中,一直作为思考和比照的标尺(图7)。
6竹材认知:取材,加工与制作
7学生绘制的竹构节点
3.2案头研究(.1.5-23,南京东南大学)
从村里回来,利用寒假前的3周,在学校进行的是理论和方法的研讨,为接下来的设计建造提供认识上的准备。
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竹的类型和材性特征、竹材的加工和改性处理方法、竹材的连接方式与构造类型、竹结构的空间跨越方式。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建立起竹材材料、构造与结构及空间特征之间的建构逻辑。在对优秀案例的学习中,归纳出来的竹建筑空间类型——棚屋、构架与编织,基本上涵括了后阶段建造的22个鸭寮的全部类型(图8、9)。
8竹材的构造类型与结构特征
9竹建筑的结构与空间类型
3.3原型构建与模型设计(.4.2-5.15,南京,东南大学)
春季学期的5周,是课程教学在学校推进的关键阶段。学生们需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材性、构造、结构与空间特征之间建构逻辑的认识,构建原型,建立设计的类型起点。原型是抽离了功能和地形的,在形式和尺度上被精炼到表达建构关联的最抽象程度。
构建原型之后,设计是在地形、功能、规模与工艺的条件框架中,进行原型的衍化。整个过程主要通过各种尺度的竹材手工模型推进。通过制作,手、脑与材料建立起联系,真实地感受到自然材料材性、规格的不规律性,以及不可预见的受力变化(图10)。
10设计过程:原型的建构与衍化(设计人:杨浩腾、姚远、刘洁莹、闫楠)
这个阶段的设计研究,不只涉及空间构型,还包括节点的研究和工艺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关于连接节点的有趣探索,后期多组学生已经实习和掌握了几种简单的围护编织的工艺(图11)。这个阶段形成的成果是18个比例不小于1∶5的竹构模型。它们被带到村头田间,作为建造实样。
11竹构节点研究
3.4稻田搭建(.5.15-26,临安太阳公社)
从5月15日开始的12天时间里,32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设计模型,来到太阳公社,再次与养鸭的作业需求及田间地形相适配,在4km长的山谷田间组织材料与施工,与10位当地竹工切磋协作,在劳作中学习和调整工艺技术,克服材料设备短缺、技术生疏、大雨暴晒等不利条件,最终搭建完成22个鸭寮,满足公社今年稻田作业的需求(图12)。
12太阳鸭寮地舆全图
4十二天建造4.1功能与场地的再适配
抵达太阳公社的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模型在公社食堂与各自的业主见面。村民们第一次见到自家鸭寮的样子,眼神中闪过的是惊奇、欣喜、不解和困惑。话题很快就转到养鸭的需求、空间的大小、鸭寮的数量和用材的耐久性上(图13)。
13与农户交流
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农户需要走进鸭寮给鸭子喂食,模型中的空间高度普遍不够;其次,很多方案由于考虑到材料的尺度,较多使用雷竹,而雷竹壁薄,耐久性差,遭到农户们的普遍反对;此外,农户们对鸭寮的底板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做到平整、无缝、密实。
针对各家农户提出的意见,学生们连夜修改设计,重新制定材料订单,考虑在场地中如何落置,尤其是底板与基础的连接方式。
4.2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
在公社的12天中,实际用于施工的仅有10天,每组3位同学一般要完成2个鸭寮的搭建。这对于毫无技术培训和施工经验的学生们来说,时间的紧迫不言而喻。
学生们来到公社的第一天,除了与农户的方案交流外,各组都绘制了施工横道图,对每天的施工任务进行了可能想到的详细安排。然而开始3天遇到的各种困难,使学生们认识到这确实不是在教室里做模型。天气恶劣、公社对材料工具的准备不充分、技术生疏、小事故频发。在停工与返工间挣扎的学生们,切身体会到从图纸到建造意味的是什么(图14)。
14技术学习与工艺摸索
整个施工过程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各小组每天坚持编写工程日志,记录当天施工进度、材料消耗和所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在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