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阔头”、“胸脘头”、“当晏之头”、“上春间头”……这几天晚上,市法院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学读方言的声音起伏不断。
这是方言老师孙永苗在给外来法官们讲授地道的慈溪方言,孙老师笑言,“第一次站在这么多高学历的人面前讲方言,感觉方言也高雅起来了。”
学慈溪方言的年青法官都是外来的高材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向老师学习一门接地气的“课程”——方言课。讲课的孙老师是我市一位农民作家,花费10年时间编著了《慈溪方言》。
在工作中,这些法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讲方言的当地人,如果听不懂或者沟通不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学会方言,能增强外来法官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融合度,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慈溪本土文化。
如今,慈溪本土的语言在不断流失,或者说不断被同化,有相当一部份00后的孩童已不会流利地讲本地方言。很难想像,再过几代,我们的方言会消逝吗?
详见明日《慈溪日报》
本报记者陈运运/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