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毕业后工作还是读研,聪明人会怎么选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28/n3viyo1.html

你毕业后,选择就业还是读研?

近日,网上有一则小视频,针对此话题展开了讨论和解说。

视频中,即将面临毕业的男生在十字路口不知如何选择。

一边是研究生快毕业,逃避工作准备继续读博的学长告诉他:现在哪个高薪的工作,不需要硕士起步?

另一边,是本科毕业后换了好几家公司,终于找到一份待遇好自己又喜欢工作的学姐说:读研什么时候都能读,哪里有三年工作经验更重要呢?

于是,男生最终决定用几个月的时间去一家公司实习一番,体验过后再做决定。

可人生之漫长和复杂,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不是短时间内尝试过后,就能做出坚定的选择的。这背后,可能还要经历反复的摇摆和挣扎。

毕业后选择工作,到底有多少底气?

有位一毕业就进入公司工作的匿名网友,对自己的选择十分感慨。

他说当年看准了那家公司收入高,于是为了得到这份工作,去到了偏远的五线城市。甚至和在一起四年的初恋分手。

在公司每天的日子除了汇报、做PPT,能力上没有得到什么提升。

拿着不到10万的年薪,又过了六、七年没有上升空间的职场生活,感觉自己俨然变成了油腻的中年人。

他无比后悔地表示,早知道应该去读研,而且也不该为了工作放弃感情。

不难看出,当时他迫切地想要工作,是奔着“赚钱多”去的。

但因为目光的局促,他忽略了五线城市未来可发展的空间,以及这份工作能否带给自己成长和快乐,使得自己离开这个平台后,是否仍有一身技能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不过,对于同样毕业就工作的知乎网友

王锦鲤来说,这个决定是她做得最正确的选择。

她说自己从小喜欢画画。本科学的服装设计。

毕业刚工作的前两年非常辛苦,总是加班到深夜,甚至要自己一个人凌晨独自打车回家。

做的图纸也经常被要求反复改动。

不过她熬了下来。后来她换了另一家公司,环境好了很多。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上班都很开心,毕业之后做了让自己开心的工作非常幸运”。

如两位网友所分享的经历一样,当你选择了工作,你可能会获得:

1)将喜欢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的机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2)拥有比同龄人提早赚钱的时机;

3)社会的打磨会让你的人生快速成长。

但同时,也有可能面临一些问题:

1)文凭限制,可选工作的起点不会太高;

2)前期付出的体力大于脑力,不利于专业能力的提升;

3)不够成熟的心智,初期融入社会感到吃力。

毕业后选择读研,继续留在象牙塔?

曾听说有一位朋友的学姐,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妈妈喜欢的学校”读研。

本以为靠着喜欢的专业,会开心度过三年。可是每当论文和导师的压力压过来时,她会感叹还不如当初工作好。

仅仅一个学期,她就从刚入学时满满的激情,变成了逐渐被消磨的无力感。

曾经好友围在身边,现在因为读研艰辛,周围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孤独无助。

对于这个女生来说,她读研的选择或许有些天真,未经深思熟虑。仅仅因为“妈妈喜欢那所学校”,还有自己的一腔热情,就冲进了读研的行列。

当然,并非所有在读研时感到压力的人都会后悔。

某大型教育机构的一位讲师分享过自己读研的经历。

她说,曾经读研期间,她也被迷茫包围。

一次,感到挫败之时,无意中翻出刚读研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对专业深沉的热爱。那些文字让彼时的她读起来仍觉得心潮澎湃。

最后她明白,读研带给她的最大意义就是在她遭遇生活的打击和不幸时,对专业的热爱能够成为她唯一的避风港,让她暂时远离伤痛。

她最终还是庆幸自己读了研,明白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其实,于她而言,重要的不是研究生这个学历带来的高起点或是高薪工作,而是为自己的精神增添一份寄托和安慰。

同样,对于想要选择毕业后读研的你来说,可能会从中获得:

1)更高的学历,更高的就业起点和薪资;

2)进入社会前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期做心理准备;

3)有转专业的机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本科的选择。

然而,所面临的弊端有:

1)比本科后就业的同龄人少3-4年的资金积累期;

2)学业的高度压力会降低生活质量;

3)毕业后由于与社会脱节太久,又同时面临婚育等问题,无法短期内在多项人生职责前做到平衡。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作还是读研,都并非唯一答案和标准。

而那些做了选择却不后悔的人,是因为他们从始至终都紧盯一个目标和理想,并用尽全力去实现。

可对于那些既想工作赚钱、又想要高学历,鱼和熊掌兼得的人,往往很容易扑空。

逃避选择,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非全日制研究生凭什么和全日制研究生待遇不一样?

最近,有网友在求职时因“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历遭到HR“歧视”,心中意难平,在微博发起了这样的灵魂拷问。

“都是一样的考题,一样的录取标准,凭啥非全和全日制不能平等”?

这一问,引起了全日制研究生群体极大的愤懑。

“全日制苦逼在实验室做项目搞论文,非全说要赚钱不断供,又想挣钱又想拿一样的文聘,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全日制没考上调剂到非全,不还是被动才到非全吗,这不是明知道社会压力吗,找工作了开始抱怨。”

“如果一样,那么没人会读全日制,既能上班又能上学,毕业还可以辞职参加校招,以应届生身份进入最好单位,那何必区分全日制和非全呢。”

的确,一个人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上,和放一部分在研究上,所获成果和投入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而每个选择全日制读研的人,在抉择的过程中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充满了犹疑和挣扎,反复比较后才下定决心。

可无论如何,他们始终是做出了选择,并为后果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而对于非全日制人来说,他们惹人愤怒的根源不是想要公平,而是他们抗拒选择,抗拒做错选择后可能带来的痛苦。

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能幸免于做选择。

知名教授王晓明曾说: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

无论是分数没达到全日制要求被调剂到非全,还是觉得工作压力大又怕找不到更好的而选考非全,都是在规避主动做选择带来的风险和压力。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本着尽量少负责的心态,又如何能获得别人披荆斩棘后得到的荣耀呢?

鱼和熊掌都想要的结果,就是得了两件半成品,一件完整的东西都没有。

有句话说得好。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全力以赴去实现。无论做什么,只要是为自己而做,那将毫无怨言”。

无论读研还是工作,都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知乎网友

薛亦晴说,有个朋友,热爱法国文化,高中起,人生梦想就是当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的外交官。

于是,他高考去了北外,然后大四考进外交部,据说现在每天都在塞纳河畔跑步。

该网友评价道“他没有读研,却是我同学里唯一一个无比精准地实现了自己年少时候梦想的人”。

因此,无论是想选择考研还是工作的同学,不妨从这几个角度去检验自己的选择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1)未来5-8年有没有无限的提升空间。

早年李诞曾在微博上说“人生不该是奥林匹克,因为人生和奥林匹克不同,没有准确的输赢”。

无论选择做什么,都不要只拘泥于“起跑线”前的得失。有些选择在当时当刻看来可以给予人快速的回报,可这种回报的时效也非常短暂。

那些在前三年给予你眼花缭乱“承诺”的选择,要警惕在之后更长久的年限中,还会不会给予你源源不断的选择余地和上升空间。

就像文章开头那个停滞六、七年的网友一样。如果当初他眼中看重的不只有短期的工资,而是长线发展,就不会将人生变成越走越狭窄的胡同。

所以,选择,不是图一时之快,一定要考虑未来是否还有像当下一样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再决定。

2)是更看中“做喜欢的事,但钱不一定多”,还是“能忍受不喜欢,但工资一定要高”;

《奇葩说》第五季曾辩过一个话题:找工作,选高薪不喜欢,还是低薪我喜欢?

其中有个观点说:选择高薪但不喜欢。我可以攒一段时间钱,再去养我喜欢但钱不多的工作。

另一个观点是说:选择低薪但喜欢的工作。做喜欢的工作让我开心,而开心就可以一直让我奋斗下去,总有一天能熬到高薪又喜欢。

其实,这两种观点展现的是人生选择的长线与短线之拼。正如读研和工作一样。

有些人,或许等不了长线,当时当刻就要将所学转化成现金流,为自己带来利益,在他们看来,苍蝇腿也是肉,只要有钱赚,无关多少,总比读书无收益要好;

而有些人,更愿意万事俱备之后,再开始行动,因此他们更希望花更多时间提升学历,再将自己的知识,可以用最大化的方式转化成利益。

因此,选择工作或读研,前提是明白自己更适合长线还是短线。

3)能不能结识对未来三年内成长有帮助的人脉;

有句话说,未来五年内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当前跟什么样的人结交。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三年内。

也许有些人,短期内不会对你产生有效的帮助和影响,但在长期来看却能对你的人生有着莫大的助益。

比如,工作时结交的上司和客户,在未来可以引荐你去到更好的平台;读研时认识的教授,可能有些许资源丰盈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你日后去到高起点公司的契机。

无论哪个选择,除了眼前可见的量化利益,人脉这样无形的资产也是我们衡量的重要选项。

毕竟,拥有更强更多的人脉链接,也会在不久的未来,间接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选择和资源。

4)本科所学内容能不能让自己在适应社会的时候,有用武之地;

虽说很多人的工作与专业并不对口。除了一部分人是出于各种原因被迫选择当时的专业,但仍有一部分人是出于热爱和喜欢,选择了本科的专业。

特别是专业性强的,比如:动漫设计,音乐制作,建筑等。

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将自己所学,真正变成一份职业,学以致用。

虽然专业并不会成为太过于限制我们找工作的条件,但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刚入社会时的迷茫。

因此,如果是对自己本科专业并不满意,或是并不喜欢的同学,不妨将读研当成一次“二次投胎”,重新定位自己日后希望的工作方向。

5)这个选择是不是在朝着自己人生终极梦想的方向前进。

人生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指的是“能获得多少的收益”、“获得怎样的职位”、“几年能买房买车”等;

而长期目标更多的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塔尖所代表的“能否实现自我价值”、“能否让自己长期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环境中”等。

就像那个在塞纳河畔跑步的男生,获得令人尊敬的工作、享受悠哉的自然环境就是他的“塔尖”目标,这是比短期内获得多少薪资、能否买房更值得深思和更长远的目标。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能否达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第一步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归根结底,一个人清楚了自己的喜好,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指引他朝希望的方向走去。

既然如此,纠结于考研还是工作,不如沉下心来,仔细思考自己最终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bm/14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