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风采第1期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专科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潜心学术研究,他们致力团学工作,他们才华横溢,他们积极向上,他们是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近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内在力量,感受优秀品质:

肖瑞江,航天航空学院

研三-力学

成长故事

点滴积累,厚积薄发

年7月,正当其他同学纷纷回家过暑假时,刚刚本科毕业的我便早早地进入导师徐明龙教授的传感与测量实验室,开始进行项目的参与和新课题的研究。极具挑战性的科研项目带来重重困难,对我一名刚刚步入科研生涯的准研究生来说,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我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做好。每当晚上躺在床上时,我总要回想一下方案的问题所在,考虑如何进行改进,久久不能入眠。面对这些挑战,我选择了坚持。

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研圈里面聪明的人太多了,那些好做的、容易出成果的领域,别人早已做过,只有在一些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地方才是真正有更多机会做出大成果的地方。于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继续进行文献调研、结构建模、优化设计以及有限元计算等工作,以得到满足应用指标要求的结果。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正是源于这些科研经历的点滴积累,才有了我如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科研心得

尽早规划,善于积累

在科研方面,我觉得首先要早做规划,早进课题组。早进入科研状态,才能更快地出科研成果。进入课题组后,最关键的便是找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我个人觉得研究方向必须要以课题组的宏观研究方向为落脚点,在这个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类型。无论是做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做应用研究,应该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可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来了解相关领域进展,多看看自己课题组内的前辈们发表的文章或专利,也许会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及可突破的地方,避免走弯路。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去看师兄师姐做的实验,看操作、听经验、研究思路,有助于科研方向的选择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另外,做科研切忌闭门造车,及时地与导师沟通,与师兄师姐交流,发现问题,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完成科研工作。同时,做科研要善于积累和总结。人之所以能够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科研更是这样,我们不能仅是一味的埋头做事,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去反思,去判断下一步的方向。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勤奋的双脚要踏在正确的方向上。

在竞赛方面,我一直推崇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的观念。我觉得科研与竞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可以激发学术志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生活方面,应该培养健康规律的作息方式,积极锻炼身体,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合理的时间规划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科研与生活的有效平衡。

当然,科研的道路是艰辛的,天道酬勤,恒者为胜,唯有坚定信念,不忘初心,付出时间与汗水,方可有所收获。作为未来的航天航空人,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拓国际创新视野;同时也需弘扬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做研究,精益求精搞制造,力争研发出更多更好的航天产品,为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添砖加瓦。也愿学弟学妹们在新的起点上,能够秉承初心,不忘使命,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有所得、有所乐、有所为。

王学敏

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研三-新闻传播学

成长故事

坚定从容,每一天都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新闻专业出身的我,总是习惯将镜头对准别人,记录新闻事件,了解他人冷暖,在交大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拿着相机跑过无数的新闻现场,我就像是一株幼苗不断吸收其能量,慢慢成长。

听陶文铨院士讲西迁故事我读懂了“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涵义;听郑南宁院士讲无人驾驶,我明白了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听张迈曾书记讲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思想者,我明白了情怀与学问的关系;听王树国校长对毕业生的寄语,我知道了未来由我们青年人创造;听郑庆华副校长讲就业选择,我理解了交大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这是第一次,我将镜头对准自己,反思透视自己的成长,只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早就知道科研入门难,但是只要进了门,就会沉迷其中,我就是那个一步步跨过这道门槛走进去,并不断收获和成长的人。我第一次写论文,像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因为畏难心理,初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过将近一周的煎熬,终于写完初稿了。

我兴致冲冲拿着自己写好的初稿去找导师,结果却被批得体无完肤,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写作功底产生了怀疑,并在心中暗暗的燃起了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听完导师关于文章的谋篇布局、标题结构的讲解,我有些失落的走出办公室。就是这种冲到让我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写、改的历程,从早晨一睁眼我就想着文章的结构,直到晚上睡觉还在为段落的切分和标题苦思冥想。在这三十多天时间里,我疯狂的阅读文献,每天一稿,深夜发给导师,第二天准时收到回复。“这次进步很大!”“不错,有模有样了!”“科研就需要这样一遍一遍不断突破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导师的每次回复都是我不断坚持和修改的动力。

这是我的第一篇论文,一个多月时间累计改稿35次,写作文字15万字,提纲修改10次,阅读文献多篇,最后成稿字。今天想来那些日子却是充实而快乐的,我很欣喜我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断进步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周宇星

材料学院,研二-材料类

成长故事

厉兵秣马,整装待发

在大二学期,我自己联系了材料学院微纳中心的老师,希望成为一名本科锻炼生。当时看到了这个机会,不想错过,但其实挺担心的,怕没有老师会接收我。这样的担心在后来被证明是多余的,和材料学院微纳中心张伟教授仅仅交流半个小时之后,我就带着对材料科学,对模拟计算的憧憬,开始了自己“本科锻炼生”的生活。

年11月,一篇题为《降低晶体成核随机性以实现亚纳秒数据存储》的论文,在世界最顶级的期刊Science上被发表出来。张伟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成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大四本科生就登上了Science杂志”,一时间,这成为大家口中不断谈论的“大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在这篇看似星光灿灿的顶刊论文背后,是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通宵达旦,多少次的讨论,是多少次的修改,多少次的重头来过。在一次次失败和重复的伤感中,不放弃,只记得:在完成数据分析时的开心;在分析得到了合理结果后的满意;以及翻过这个小山,向下一座山进发的信心。

那一段时间,我短暂地陷入了迷茫和停滞不前。我用满满当当的日常工作来沉淀自己浮躁的内心,用物理书上一行行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义,去隔绝外界耀眼的闪光灯。在导师的帮助和协调下,拒绝外界宣传和独立采访,我希望大家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wbm/131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