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崇高的个人品德与深厚的学识积淀,是一名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者的必备要素。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到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在多年执教生涯的历练中,每位导师的个人素养和职业修养都得到了不断地提升。或温润如玉,或炽烈如火,导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为于学生而言,是一生受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师说》栏目第一期,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邢向东,向大家分享他的方言学研究之路,希望给研究生们成长、成才以启迪。
我的方言学之路
邢向东
作者简介
邢向东,男,年生,陕西神木人,文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学院教授、博导,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陕西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标委委员,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语言资源保护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陕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南开语言学刊》编委,《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编委,清华大学《语言学博士丛书》编委;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座教授。
《师说》的负责同学要我写点东西,以启发在读的研究生。讲什么呢?大道理教科书讲得已经够多了。我就讲讲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吧。我想以自己学习、成长、研究的几个重要节点为纲,谈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在方言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和大家分享经验,总结教训。
能够成为一名方言学者、大学教授、博导,获得“长江学者”这样的殊荣,我是非常幸运的。在人生的几个关键的节点上,自己抓住了出现在面前的机遇。可以把学习和研究经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
我年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77级,年春毕业,年考入内蒙古师大汉文系,跟随马国凡先生攻读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从春进入大学本科到年研究生毕业,是打基础阶段、起步阶段。在这一段时间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了方言学,作为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这是我一生中迈出的最重要、最正确的一步!
读书
我77年考入陕西师大中文系读书。那时正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同学们都如饥似渴地读书,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涵养才学。我跟大多数同学一样,背英语、背古诗、背现代文,真是“昼短苦夜长”。在几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短处是缺乏文学才能:激情有余,才情不足,积累不够。长处是,对语言问题很敏感,拿上一篇文章,其中的字句错误、文理不通之处,基本逃不过我的眼睛,有位很有才华的同学,写文章往往不拘小节,常开玩笑说,将来他当了领导,一定让我当秘书。对语言课,不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学起来都津津有味,觉得其中的有些规律真是神得很。我们的现代汉语老师吴士勋,当时是知名的语法学家,古代汉语老师是辛介夫,更是一位通儒,《史记》以前的典籍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英语、日语张嘴就来。我对这两位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就不自觉地对语言学的书籍格外感兴趣。那时候的大学生和现在不一样,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是读课外书,我记得大学的后两年,就读了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知识》、王力《现代汉语语法》、《现代语法理论》、赵元任的《语言问题》、董少文(李荣)的《语音常识》等许多书。班里有三个兴趣小组,我们十来个同学属于现代汉语研究小组,还在班里办过两次讨论会。
我们宿舍的几个同学约定,在宿舍、教室一律说普通话。坚持了几年。就在学说普通话的过程中,我发现神木话和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很有规律,神木话有入声,有些字的读音、意义很古老。于是开始对方言发生兴趣。毕业论文题目就自拟了《神木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
毕业前,班里有3个同学考研究生。那时候全国招研究生很少,只有1万略多,我本来也想报考,但又觉得研究生和自己太遥远,就没敢报。那一年,有2位同学考上研究生,令我们羡慕不已。
立志
毕业后分配时很不顺利,最后辗转回到家乡工作。在等待分配的那段时光,我体会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那种无助和无奈。回到家乡,觉得自己实在不喜欢那个地方,尤其厌恶小县城那种琐碎、平庸的生活。
我被分配到县教研室工作。从到任的第一天起,就决心考研究生。于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准备考研。
我们教研室只有二十来个人,学习上进的气氛特别浓,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全是“正能量”。每天下午打篮球,其他时间就是学习、下乡。我三位年轻同事都先后离开神木,有不错的发展。我戏称神木教研室“三杰”。全教研室的子弟们都受到我们的影响,充满了上进的气氛。
确定方向
年,我顺利考取研究生,师从马国凡先生。马老师是现代汉语词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全国名气很大。那年,内蒙古师大共录取了9个研究生,中文系只录取了我1个。马老师告诉我,报考他的一共有36个考生,只录了我一个,还是破格录取。
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不知有多少人曾经有恩于你。恩师恩师,马老师就是我真正的恩师。因此,我永远感念马国凡先生的知遇之恩、培育之恩。
马老师不怎么给研究生上课,只给我一份研究生培养计划,开了一个书目。每学期结束时,按照培养计划考一两门专业课,所有时间都由自己支配。马老师是非常开明的导师,研究生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那三年,我几乎把所有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方面的专著、论文读了一遍。1年级下半年,我们和河北大学邀请国际音标专家宋学先生教国际音标,5个人,20天,什么都不干,一天到晚练国际音标。
掌握了国际音标,又读了一些宋老师推荐的方言学书籍,我真正明白方言调查研究应当怎么做,才知道当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把比较的方向搞反了。回来后,用半年时间写了十几万字的《神木方言志》,寄给宋学先生,宋先生回信给予高度评价,还写了好多鼓励的话,使我备受鼓舞。这时我读了刘育林先生的《陕北方言声韵调》,发现其中对神木话的描写有不准确的地方,就写了一篇文章同刘先生商榷,尽管文章没有发表,但刘老师来信表示接受我的意见,并说了不少鼓励的话。
得到专家的肯定,我对方言学的兴趣越来越浓,投入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多。在毕业前后,写了《神木方言的语法特点》(上、下),发表在《内蒙古师大学报》上。马老师是词汇学方向,我对词汇学也很有兴趣,毕业前就在《云南师大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词义褒贬新探》等论文。
在专业选择上,我的体会是,兴趣要专一,但不要太狭窄。就像垒墙一样,根基太窄肯定垒不高,专业基础太狭窄,以后的发展会受局限,很难走远,也很难做到高端。
当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正在调查、绘制中。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中提出,将晋语独立为一大方言。晋语指山西、陕北、内蒙古西部、河南北部、河北省与山西毗邻地区有入声的方言,我的老家陕北、工作地内蒙古西部,都在晋语区,晋语独立就意味着这些方言将受到学界空前的重视,研究的高潮马上就要到来。于是,我从那时起就决定,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方言学,搞晋语研究。
我的毕业论文以《晋语圪头词及其源流初探》为题。这个选题内容比较好把握,同时开掘空间也比较大。写作过程中不但调查了神木话、呼和浩特话,还由马老师介绍,专门到太原向晋语研究开拓者温端政、田希诚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送给我不少资料,对我鼓励有加。在硕士论文写作中,就能接触到本方向的顶尖专家,受到他们的指导和鼓励,这是多么重要的机遇。
我对自己硕士论文的预期是,观点必须是全新的,主体内容能达到专业期刊发表的水平。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我在毕业论文里面提出的一些观点还不过时,尤其是关于“圪头词”和“析音词”(分音词)有区别又存在源流关系的观点,关于“圪头词”进一步孳乳的观点,经后来的研究证明,都是正确的。
如果要总结起步阶段的经验的话,我想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懂得了人要活得像样,只有靠自己,于是立了一个志向。二是发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确定了奋斗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可以舍弃一些其他的东西。
积累
年,我留在内蒙古师大汉文系任教。从留校到年博士毕业,在内蒙古师大工作了14年。在专业发展上,这十四年可以叫做积累阶段。其中有几件重要的事情,对自己日后的方言学研究有重要影响。
参加《北方话基本词汇》项目
年,陈章太、李行健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方话基本词汇》启动,这个项目相当于现在的重大招标项目。项目在内蒙古设了六个点:临河、呼和浩特、集宁、二连浩特、赤峰、海拉尔,请马老师负责组织调查工作。马老师让我们几个人组成课题小组,完成调查任务。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做实地调查,而且是调查的负责人,最后的报告也由我来起草。六个方言点,从调查到写报告,确实锻炼人。所以,年轻人不要怕干活儿累,就怕没活儿干。后来陈章太先生告诉我,我们材料的质量属于中等偏上。那次调查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内蒙古晋语,对它的兴趣更浓了。年,我利用前后调查到的材料写了《内蒙古人学习普通话》一书,年又和自治区的几位老师合作,以《内蒙古人学习普通话》为基础,主编出版了内蒙古自治区统编《教师口语辅助教材》,年和马国凡老师、马叔骏合作出版了《内蒙古汉语方言志》。
调查报告完成以后,我在年春被借调到《北方话基本词汇》课题组,参加项目的统稿工作,同几个年轻人一起,在陈章太、李行健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整理方言材料,不仅在方言学专业上受到很好的训炼,得到了提高,对北方话的情况了解更多,而且和陈先生、李先生以及几位年轻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先生、李先生都是语言学界著名的学者,又特别和蔼可亲,他们对学术一丝不苟的作风、平易低调的做人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对他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后来,陈先生、李先生在专业上给了我许多提携和帮助。在这期间,我还认识了一些来语用所访问的语言学家,对语言学了解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也就越是喜欢这个专业。实际上,我已经完全离不开方言学了。
在整理《北方话基本词汇》的过程中,我发现北方方言的词汇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域的方言词汇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这个想法后来逐渐成型,到年形成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方言的现状与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
并在年参加第五届年会
年,我加入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年秋天,在张家界举行了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五届年会,我写了一篇文章报名参加。同在国家语用所一起整理《北方话基本词汇》的伍巍老师,与方言圈里的前辈非常熟悉,伍老师逢人便给我介绍:“这是内蒙古师大的邢向东。”那次会上,我几乎认识了方言学界所有的大家,包括方言学泰斗李荣先生。在会上听那些须仰望才见的先生做报告,他们的高论大大地开启了自己的心智,开拓了我的眼界,使我明白方言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以事实为准”,使我对自己搞方言、做学问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那时候正是知识分子待遇最低的时候,是“搞两弹不如卖茶叶蛋、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时代,又发生了89年的事件,整个社会情绪低落,个人歧路彷徨。接连参加重大项目和汉语方言学会年会,见到几位心中仰慕的学术大家,领略到他们的风采,大大巩固了我的专业思想。
选定方言语法方向,
在《方言》和《中国语文》上发表论文
我读研究生时的另一个方向是语法,导师是景士俊先生。我最喜欢的语法著作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这部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分结构论、表达论两部分,前一部分中已经有句法转换的思想,后一部分分为范畴和关系两部分,其中贯穿的思想实际上就是现在比较热的功能语法的思想。前后两大部分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语法系统。
吕叔湘先生从内到外、从语义范畴到句法表现来观察汉语语法问题,非常透彻,能观察到其他角度看不到的语法特点。许多讲法到现在还是很新的。我反复读过这部书,遇到相关的问题还要翻翻。后来的方言语法研究,深受这部书的影响。直到现在,最喜欢的还是功能语法。
我最早的兴趣点是在方言语法上。从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神木话语法,90年前后开始研究内蒙古晋语语法,主要是用吕叔湘先生《中国文法要略》中的研究视角,描写方言中比较独特的语法事实。
从一踏入方言语法领域,我就开始北京哪家医院是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