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评审是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的

编者按:近年来,由于高校研究生扩招,整体培养质量有下滑趋势,加上学术行为不端事件频发,严重损害了我国学位形象。清除学术浮躁之风,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健康生态,营造学术诚信氛围,这已是摆在我国高端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紧迫问题。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制定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强调各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学位申请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直接关乎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成败问题。双盲评审机制是解决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一招。如何用好这一招,成功在完善执行,失败在形式应付。

一、大学扩招难“接招”

自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本科生教育开始面向大众化,研究生教育担负起培养科研人才的重任。按学历层次分类,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按脱产与否分类,可以分为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按学生类别来看,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这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招生总体规模扩大。截止年招生数据显示,全国多所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的科研院所累计招收将近60万名研究生。二是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发展和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新增一些研究生招生专业。尤其是年起,教育部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进行重大改革,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型模式转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逐渐增多。如MBA、MF、ME、EMBA、MPA、MPACC以及各种国内外合作办学硕士项目等等。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下滑,首先体现在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态度方面。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很大比重。专业学位生源主要是在社会上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次重返校园继续学习的人员。由于既要学习又要兼顾工作,很多人在科研上表现得力不从心,敷衍了事。很少有专业学位学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在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位论文是检查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一环。但往往论文出现问题最多的还是来自专业学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即使是学术型研究生,用心做学术的少,往市场看的比较多;不少学生只想着拿学位,找一份好工作才,在外实习、考证、出国交流成为很多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生活常态。其次,还有导师自身原因。由于研究生规模扩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匹配。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导师数量的增长。结果是一个导师门下少则几位,多则几十名研究生。这种情况下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导师们除了授课任务外,还要适应当前高校“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人才评价标准,忙着拉项目,写课题,搞兼职,谋晋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导师不导”现象。面对较重的科研任务和众多弟子,很多研究生导师也只能功利化地采用“二八原则”管理学生,对科研产出大的学术型研究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对众多的专业学位学生则投入较少的时间指导。这样一来,同一师门弟子在得到导师指导方面很难做到雨露均沾。可想而知,专业学位学生总体基础本来差,再加上接受导师指导少,这一群体的学位论文质量问题属于灰犀牛大概率事件;而那些科研能力强,导师指导多的学术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问题就是黑天鹅小概率事件。

总的来说,专业学位论文是当前研究生学位论文问题出现的重灾区。大学扩招,研究生数量上去了,但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难接招。

二、学术诚信有底线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失败。研究生是我国科技人才的后备力量,对他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关系到整个学术圈未来的健康发展。在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下,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科研人才,一流的科研人才必须要有一流的学术道德。

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学术研究的底线。谁敢触碰底线,谁就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学术道德问题,只有一个态度:零容忍。在国际上,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事件曝光后,他从民族英雄的神坛跌落到谷底,身败名裂;心肌再生领域的“祖师爷”,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皮耶罗.安韦萨因学术造假,被撤销已经发表的31篇学术论文,舆论哗然,该领域研究瞬间倒退。号称科学界造假之王的日本麻醉医生藤井善隆发表了多篇文章,因学术造假被国际同行揭发,最终多论文被撤销。在国内,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至少15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在公众视野下,这种人设杰出人才形象彻底崩塌。曾今拥有“汉芯之父”光环的陈进欺世盗名,骗取国家大量科研经费,最终因造假东窗事发,真相大白,举国震惊。最近网上热议的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头戴北影博士的他居然对知网是个什么东西,发出人类终极之问。这让稍有学术常识的网民为之一惊。由此拔出萝卜带出泥,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把翟天临这条线上的学术不端蚂蚱一锅端,翟演员的各种人设形象假面具被彻底戳穿,结果是博帽被摘,名誉扫地,到头来落得个“人设太多靠演技,知网不知成天网,李鬼遇上真李逵,天临不敢学霸王,呜呼哀哉,误了卿卿自家学术性命,从此学术江湖离场”。纵观国内外学术圈,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底线,更是学术生命线。

三、学术诚信既要道德自律,更要双盲他律

学术诚信需要科研人员的道德自律,诚信自律应该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行为习惯,最终化为日常的学术本能。当然人也有自私自利功利的一面。光靠人的道德自律很难解决当前学术行为不端问题,尤其是刚踏进学术世界的研究生,他们学术行为还在不断塑造当中,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闭关修炼了几年,最后写成学术论文出山之作。如何评价他们出山学术论文质量,这就需要他律。他律就是学术论文的明审和盲审。明审,顾名思义,就是不隐导师和学生信息,评阅人和被评对象相互知道;盲审又分为单盲和双盲,单盲就是评阅专家知道学位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姓名,但是学位论文的作者和导师不知道评阅专家是谁。双盲就是评阅专家与学位论文的作者和导师的信息都隐去,彼此不知道对方信息。从明审、单盲到双盲,再到如今明审和双盲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阅由“你知我知他知,剪不断理还乱”的熟人人情关转向“咬住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陌生人无情关,评阅意见更加公正客观。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是牵住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牛鼻子。双盲评审有效地解决了学位论文中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避免人情关系,影响学位论文客观公正评价。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情关系对学术论文质量的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如果学位论文作者的导师和评阅专家之间的信息是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彼此又相互了解。出于关系远近等因素,通常评阅专家会秉持“就高不就低”的打分原则,整体把关不严,学生论文质量就有失公允;极端情况下,有些专家遇到关系不睦导师的学生论文,则会将分数打得很低。学术论文双盲评审意味着评阅专家与论文的作者和导师彼此不了解对方信息,这时学位论文匹配合适评阅专家后,剩下的事情就是评阅专家负责任地去客观评价,从专业角度大胆写出自己对论文的看法和意见。这种双盲评阅机制有效地规避了熟人社会带来了人情世故障碍。

二是缓解师生矛盾,促使学生认真修改学位论文。导师和学生关系应该既是师徒又是科研合作者。在现实中,师生关系矛盾一面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导师作为学生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负有直接责任。一旦论文出现学术行为不端,导师涉及连带责任。作为导师,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好的期刊,实现与导师的科研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论文不要出现质量问题,以免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导师学术声誉。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把大量精力用于考证、找工作等非学术事情上,他们只是想准时拿到毕业证书,希望导师在学位论文上不要过于苛责。学生这种“过关,导师有情;卡关,导师无情”的学术态度从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这种矛与盾的师生关系,在学生答辩毕业季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引入双盲评审机制来评价学生学位论文,导师喜欢,学生无怨。导师可以将评阅结果作为学生必须认真修改论文的重要依据,这有效地缓解了师生之间尖锐的矛盾。

三是建立淘汰机制,盲评结果作为重要参照标准。双盲评阅作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引入,为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提供了客观标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中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总体上来说属于严进宽出,只要进了研究生队伍,不犯大错误,一般都能顺利毕业,很少听说有学生因为论文不合格被淘汰出局的情况出现。任何社会和组织要想保持活力,都需要有一种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没有淘汰就没有危机;没有危机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何为危机?只有在“危”中才能让人主动去“发现机会、重视机会、把握机会、赢得机会”。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淘汰机制就是一把悬在所有研究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然导师有指导责任,学生论文送出去评阅的前提就是必须得到导师的同意。客观的学位论文评价机制确保让研究生更加慎重去对待论文。对于淘汰机制,不设置淘汰率,凡是第三方评价不合格的论文,导师和学生都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修改后,仍然没有满足第三方评价机制就可以取消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或者及时进入答辩环节,只要论文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答辩会员会就可参照盲评结果行使弃权或不通过投票。利用盲评结果作为重要标准,建立起一套尽量避免矛盾且行之有效的淘汰机制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参考价值。

四、完善双盲评审机制,重振学术健康生态

现如今,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在很多高校普遍开展起来。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不同学校制定了不同的盲评管理政策,采用了不同的盲审平台。就抽盲比例而言,有些学校规定按一定比例抽盲,如按学生总数的10%或30%等;有些学校则规定所有研究生必须全部盲审。就盲审平台而言,有些学校使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牵头成立的盲审平台,如上海市研究生论文双盲抽检系统平台;有些学校使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盲审平台。经笔者研究,盲审平台从国家级到地方级,目前主要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专家不匹配,缺乏客观公正。盲审平台一般建有庞大的专家库。从学术角度来说,专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都是取得一定成果,在学术圈得到同行认可。面对专家库,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专家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基本一致。只有熟悉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去评阅,才能可能给出比较专业性的建设性意见,评价也比较客观公正。有些平台就发生过,不熟悉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接受盲评论文时,给出的意见不中肯,甚至还犯了一些低级的评价错误。结果是被盲评研究生及其导师不认同盲评意见,要求申诉。二是专家的学术责任心。一旦专家和学位论文匹配成功,怎样确保盲审专家负责地在规定时间完成盲评工作,事关学位论文盲评的质量。在盲审平台运作实践工作中,专家盲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一:盲评随意性。之前就发生过,同一位盲审专家对不同论文写出完全一致的盲评意见;有些盲评专家让自己的博士研究生直接去写盲评意见;问题二:盲评延期。一般情况下,学位论文匹配成功后,盲审平台会告诉专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盲评,往往盲评时间都比较充裕。比如说国务院学位办盲审平台一般会告知专家在25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盲评工作。大部分专家都能按规定完成。然而还是存在极少拖延症癌症盲评专家患者。由于他们没有在规定时间给出盲评意见,这些盲评拖延可能直接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工作签约、落户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总的来看,专家盲评态度和专业精神影响到学位论文评阅的严肃性,关乎到被盲评学生学术论文的客观性,甚至直接冲击到学生的现实切身利益。面对这种不负责任专家的盲评现象,这就有必要建立盲评专家淘汰机制,将那些有盲评不良记录的专家,淘汰出专家库。

二是评价标准化,缺乏学科特点。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专业也相应增加。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特点,所以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需要不同的评价体系。在各种盲审平台中,研究生评价标准只是粗略地分为硕士评阅意见表和博士评阅意见表,缺乏专业门类之间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千篇一律的评价指标一方面限制了评阅专家的评价思维;另一方面很难科学反映学科应有的特点。根据国家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文件,我国共有13大学科门类,分别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或许我们可以按照13大门类去设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更能客观、公正、科学地反映出学科特色。

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招。“一招鲜”手段不能解决目前我国学术圈存在的学术浮躁、学术丑闻等所有学术不正常现象。双盲评审只是学术圈治标不治本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想将这一“关键一招”用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也许今后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继续探索和尝试:首先,在对接国际学术圈,提高我国科研整体水平之际,是否可以将合适的国外专家也引进专家库,加强盲审库专家队伍的一流化、国际化建设,提高盲审论文的评阅质量。其次,是否可以建立学位论文免审制度,前提免审论文符合比较高的免审标准。如学位论文核心内容已经发表在国内外比较顶级期刊等。这样就可以引导研究生沉下心来做学术,鼓励将学位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上刊。最后,重视盲评结果,建立奖惩机制。盲审结果是专家对学位论文的客观评价,这对研究生继续完善学位论文,提高论文质量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盲审结果,培养研究生单位应该制定可操作的奖惩机制。主要可分为:一是正强化。比如评分为90-或A类的学位论文,应该奖励研究生和导师;二是负强化。如对于评分低于60或D类的论文。对于研究生的处罚主要为延长研究生毕业时间,在此期间修改完论文且通过专家再次评定后,才能进入答辩环节。对于导师,则将初次盲评和再次专家审核结果与招生名额、奖金等挂钩。

五、结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我国学术氛围好坏和人才培养成败的风向标。双盲评审机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是抓住了根治学术不正之风,开启风清气正学术健康生态圈的这个“牛鼻子”。当然,学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引入第三方学术评价机制,实行社会化学术评价制度,完善科研管理和学术人才评价标准,多种手段相结合,久久为功,才能形成“激浊扬清,良币驱逐劣币”的学术风气。

来源

庖丁解牛JamesTang(ID:gh_f2a6a32b87eb)

编辑

Alice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lidexms.com/ysks/7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