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邊藍字▲訂閱
窩中閑讀,一本書、一個人、一場景、一段情。
窩讀(WDNDYQD)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那麼窮?
書苑
近來,總有人拿此類話題大加議論,恰巧今天看到長江商業品論轉載的一篇文章——《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那麼窮?》。仍然借用這個標題,探討一下本不該糾結卻困擾了千萬人的問題。
身邊也常常有高材生抱怨,“老子讀了二十年書,現在混的還不如個要飯的”、“哎,早知道讀這麼多年還這樣,本科畢業我就上班了”……不一一列舉,我想類似的話,每個人都聽過,或者,你就是說這句話的人。他們,或者我們,看到當年小學都沒畢業的同學,高考幾門課加起來不夠一百分的同學,現在開著奔馳寶馬,事業有成,便心中泛起了酸,有些後悔,這麼好的腦子,錯過了那麼多機會,現在只能寄人籬下,甚至鬱鬱不得志,有種壯志難酬的感覺。
書苑君想說一句,快別扯淡了。懷有這樣心態的你,如果不讀高中,不考大學,不從原來的那口水井跳出來,你永遠都只能抬頭望著井口大的天空,妄自做大。你不可能,沒有一絲一毫的可能,做到你看到的那種成就。有種學問、有種氣魄,跟課本上的那些知識不同,山野間的老者可能比一個博士淵博通達。同樣,土拉吧唧的老同學商業思維比你強得多,你要是沒有出來見見世面,你連現在都不如。
像文中提到的,我們總喜歡妄自尊大,覺得自己是白領、金領,就了不起,動不動就“實在不行,哥擺地攤兒去”。你要知道,擺地攤兒跟擺地攤兒也不一樣,在哪裡擺合適,怎麼擺放會吸引人,怎麼要價,怎麼應對砍價,怎麼讓人花高價買了以為賺了便宜,學問可也大了去了。作者說“一個人若一直在讀書,沒錢就對了”,這句話要分開理解,這裡提到的一直讀書沒錢就對了指的是國內現在的校園教育,缺乏應用性,但若能結合應用,讀書總會比不讀要好許多。但不代表你讀了那麼多書,你就該多賺錢,而是你讀了那麼多書以後,有沒有結合現實,思考一下怎樣能賺錢。若只是考考考背背背,不停的刷新學歷,考得證書,卻天天喊著沒有資金,沒有經驗,也想創業,只是不知道做什麼,那你還是老老實實做好你現在的事吧。
當然,錢不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富有的唯一標準,一個人可以有錢,也可以精神豐實,這樣看你自己的選擇。
有人就想在一座小鎮中閒居,無他求;有人喜歡在繁華高樓下穿梭,每天朝九晚五,拿著比多數人高的工資笑談人生;有人慾望強烈,要賺大錢,向著商業霸主拼搏;有人想要追求人生價值,做好一個品牌……還有人為公益事業奉獻終身。你選擇了就好。
可偏偏有人——準確地說是多數人——安逸地朝九晚五,週末一覺睡到天黑,卻天天抱怨,總覺世道不公,總覺懷才不遇。這在心理學中可以用一個詞來解釋——外歸因:在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個體傾向於內歸因,失敗時,個體很少用個人特徵來解釋,而傾向於外歸因。成功內歸因有利於自我價值的確定,失敗外歸因,減少自己對失敗的責任則是一種自我防衛。當你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會進入惡心循環,你越是懷才不遇越會找各種理由搪塞自己,後來反而對工作不滿,充滿了各種的消極傾向,領導、同事會暗暗察覺,又反過來加深了你的懷才不遇。
所以書苑君建議,無論你有什麼打算,如果時機不成熟,選一份自己喜歡,起碼不討厭的工作,無論忙碌與否,或許你也會偶爾抱怨幾句,但那不會影響你的狀態。你可以抽時間去探究你想要的東西,主動挖掘潛在的那份念力,總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那份財富。講到做自己喜歡的、起碼不討厭的事情,不作延伸,但順便提一句,很多人說身不由己,自己喜歡的不一定要作為事業,這句話我不反對,但若是你做的事你是討厭的,你這輩子都會活得不開心,人來一世,又何必如此?
回到問題上來,每一種經歷都是財富,選擇哪種財富是由你來決定,但你要確定,那真是你想要的。我喜歡用旅行中的一些經歷來做比喻,我常說旅行的危險不在於路上的那些遭遇有多危險,而是長途旅行后,大多數人都難以收住心神回歸平常。這時候會有人反問,那就做個行者,豈不更好?我說是啊,我有時也想,何不做個行者?可是現實中呢,大多數人有生活中的牽掛,有事業上的抱負,有太多的牽掛,而心卻難以靜下。財富的選擇也是這樣,如果你想要安安穩穩生活,那就別去嫉羨那些土豪、企業家,你有自己的生活;若是你也想成為受人敬仰的人,那就沉澱下來,厚積薄發,努力朝著目標奮進。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那麼窮?請不要把過錯推到書的身上,你窮,跟書無關,與你的選擇有關,與你的思維有關,與你這個人的態度有關。
或許,反過來問,你更容易得到答案——你那麼窮,為什麼還選擇讀那麼多書?如果你能清晰的解答這個問題,就不該有那麼多疑問了。
書苑將文章原文轉載在此,以供參考。
你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那麼窮?
-01-24長江商業評論
有位名校碩士朋友,費勁巴拉在北京考了個國家公務員,可工資除去房租,吃飯已成問題,為了將來的仕途能夠坦蕩些,又讀了個在職博士,加上他老婆現在年紀大了,正在籌畫生孩子,倍感壓力。
我們有個共同的群,裡面碩士博士一堆,見連他都哭自己工資低,大夥兒也你一言我一語地抱怨起來。朋友見大家都有同感,於是吆喝著,窮死了窮死了,這樣下去,要下班擺地攤才夠生活了,又說自己想辭職,早知道在帝都過得這樣拮据,還不如回老家東南沿海做點生意。
最後歸結一句話:唉,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怎麼覺得自己越讀越窮了呢?
此話一出,連常年潛水從不說話的人的都冒出來,說你知不知道多少人想考國家公務員考不上的,你還想辭職,你確定自己不是在拉仇恨?
也有人說,你以為生意是那麼好做的嗎,你現在起碼是旱澇保收,要知道做生意虧得血本無歸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這年頭,一說到工資,總免不了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哀怨之氣。物價高,尤其是房價高,已經讓大部分八零後成為了不得不“啃老”的一代。人人都嫌自己掙得少,不夠花,學歷偏高的人群尤甚,總覺得拿到手的工資對不起自己將近20年的寒窗苦讀。
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是挺看得開。
一個人若是一直在讀書,沒錢就對了。
學歷和能力也許能助我們謀得一份收入還不錯的職位,但畢竟大部分的行業,都不可能讓我們“發財”。且凡事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書念得多了,結識的人際圈子層次提升,反而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得自己的錢不夠花。
曾經有人問我,三年的研究生和三年的工作經驗,誰更重要。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顯而易見,研究生不是每個人都能念,而三年的工作經驗,卻是每個工作之後的人早晚會有的。
但是,當你讀了三年研究生出來,以前本科畢業就已經進入工作崗位的人,很可能已經升職加薪,單從“掙錢”這個角度來說,你的起點不一定比他高多少。但你此時的工資,一定比同期與你進入公司的本科生要多那麼一點。
這,也算是社會對更高文憑的一種認可和尊重吧。
培根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種階梯,是精神和技術層面上的晉升,和錢可沒啥太大的關係。
既然如此,為何都說知識改變命運?
人為什麼要讀書?我是這樣理解的。
第一,建立在基礎教育之上的“讀書”,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中相對快速地掌握一些僅靠日常經驗不可能掌握的必要生活常識,以及一些解決特定問題的方法。
比如,語文能教你為人處事遣詞造句,數學鍛煉人的邏輯思維及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英語——好吧,英語是一門教育部認為你應該掌握的外語。
脫離了課堂的讀書,更是一個人拓展自己的興趣,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提升自己眼界,開拓自身事業所不可缺少的途徑。
“讀書是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只要付出一個漢堡的錢,便可以得到一個作者在那段歲月所有的心思與時間。”——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一個會讀書的人,能讓自己的思想得到前人的助力,在精神層次上走得更遠。
如果你要做學問搞學術研究,那麼這輩子你大概都和書離不開了。
如果你去經營一筆生意,讀不讀書真說不好能有多大影響。許多農民企業家,小學都沒畢業一樣每天給成千上萬比她學歷高得多的人發工資。因為,那本來就是一門實踐才能出真知的學問,再多紙上談兵也不能生出金子。
第二,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國家義務教育和高考,實際上的功能,是一種社會的階梯。
通過高考和高等教育,一個家族的人們得以在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流動。比如,農民的孩子再也不會只能是世代為農,他們也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變成國家公務人員、或者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比如教師、醫生,或是金融從業者。
所以,知識確實能改變命運,卻不能直接帶來金錢。如果你想掙錢,那麼你做的並不應該是不斷念書,而是早日在掌握了一門技術之後,投入掙錢的第一線。
每逢傍晚,人群熙攘的地鐵口或是天橋上,總會有一些衣著時髦的上班族在擺地攤,相信我們大家都沒少見過。你們可能不以為然,有時看到好玩的東西,也會駐足蹲下來把玩,或者掏個腰包買下一個喜歡的小玩意兒。
一位親身擺過地攤的朋友告訴我,別看不起那些擺地攤的,生意好的時候,一晚上的純利潤可以上千。
以從8點擺到12點計算,平均每小時塊,何況真正擺地攤的,都是11點之前就收攤了。
怎樣,是不是比大家的計時工資要高多了。
曾經有個好朋友進了個手機殼,便宜的1塊錢一個,可以賣到十到二十塊。貴的5-6塊一個,市場價高達四到五十。一晚上只要賣二十個,純利潤就超過了她上一整天班的收入。
所以,別對那些開著豪車擺地攤的人感到奇怪了,擺地攤也不丟人。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不好的東西,其中我最討厭的,就是把職業分成三六九等。自古公務員地位就高,我們總說士農工商,總把做生意的人排在末位。能混到呂不韋那種級別的企業家,身份早已不單單是商人那麼簡單。
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也覺得做生意不好,沒有社會地位,拼了命的想考公務員、當教師什麼的,其實這都是一種偏見。
一個人高尚不高尚,和他的職業沒什麼關係,現在資訊開放了,新聞審查也寬鬆了,什麼醜聞都能爆出來,誰還能說老師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護士都是白衣天使,公務員都是人民公僕?
所以,關鍵看你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
想做學問才應該不停讀書,若真想掙錢去經商或創業才是王道,要知道,給人打工永遠不可能發大財。真要能經營出一個上市公司來,也是要有過人的膽識和超出常人的智慧,那一切,跟混得了幾張文憑,可沒有多大的有關係。
反而是很多已經相當成功的企業家,本身學歷並不高,可是企業做大做強之後,也想有個文憑撐門面,才想起來去名校混個好看的文憑回來,掛在企業的白牆上。
可有些人本末倒置了,窮還不停地想靠念書念發財,又能有多大的作用。
也許是因為咱們這一代孩子,從小到大總聽著大人們講“讀書改變命運”,卻從沒有人告訴我們,讀書也是件奢侈的事吧。
作者|婉藝
來源|遇見美好的自己
-END-
窩讀
公眾號:WDNDYQD
我讀,窩讀
我讀,對於如何讀書,我們有選擇的標準,有品位的判斷。窩讀,或窩藏在家中宅讀詩書,或窩坐在石板凳上仰讀日月,或窩居在山川間靜讀山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